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审判参阅 -> 法官论坛

建议填补测谎鉴定的立法空白

  发布时间:2006-04-30 12:41:03


    司法实践中,很多案件当事人没有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主张,而申请人民法院进行测谎鉴定,鉴定对方当事人的陈述为虚假的。此时,由于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对测谎鉴定的问题无明确具体的规定,操作存在很大的困难。因此笔者认为应当明确测谎鉴定是司法鉴定结论的一种,至于是否作为定案的依据,则要由人民法院结合案件的其它证据来分析认定。这主要是从以下方面考虑:

    首先,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其发展和进步对法律的完善和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高科技的兴旺发达,测谎鉴定无论从机器设备自身的功能还是操作技术方面,会日趋成熟和完善,准确率尽管达不到1 00%,但会不断提高。这种准解率不断提升的趋势,呼唤立法确认这种科技成果。    

    其次,有利于我们构建诚信社会。很多当事人在人民法院审理案件过程中,法官尽管感觉其陈述很合情理,甚至“主观心证”其陈述是真实的,但因被告不认可,又无其它证据证明,而法律要求法官不敢“凭人心而论”。这样客观上纵容了“懒债户”,法律在他们面前显得苍白无力,一旦形成恶性循环,整个社会的诚信度会急剧下滑,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如果立法明确测谎鉴定这种证据形式,在客观上对爱撒谎的人是一种威慑。促使人们讲真话实话,能增强整个社会的诚信度和交易的安全感。帮助法院查明案件的安观事实。

    第三,有利于保护社会实质正义。法官的目标往往是追求法律上的公平与正义,这是因为客观事实与证据证明的事实之间会有出入和差异。如何缩小这种差异,尽可能实现法律公平正义与客观公平正义的统一,测谎鉴定应当说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之一。如测谎鉴定具有证据力,可以帮助法官查明更多的客观事实。最大限度地增强法院、法官、法律的社会公信力。

    一旦立法明确测谎鉴定的证据意义,“相关人”的协助将会变成一种诉讼义务,也就是说必须履行协助义务。如不协助,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证据规则的规定判令其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使“良心帐”最大限度地得到保护。

                                                    

                                                       编辑:亚宾


关闭窗口

您是第 12794194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