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新的理论,审判作了文化的定语。进行这样一种词语组合,河南省巩义市人民法院在全国开了先河。
那么什么是审判文化?由河南人民出版社今年5月出版、巩义市人民法院集体创作的《审判文化》一书开宗明义:“审判文化是指行使审判权的国家组织机构人民法院在其审判实践中产生的能够反映其活动特性、准则、方式等的总和。”
该书编委会主任兼主编、巩义市人民法院院长周建峡进一步阐释:“审判文化包括在司法活动中,影响甚至决定法官行为的一系列法治思想、司法意识、司法理念、司法道德、司法规则等文化要素。”
稍作沉吟之后,周建峡郑重地向记者表示:“司法活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审判文化作用于整个诉讼进程的过程。一种合理的、符合现实社会发展的理性的审判文化,必然会对司法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司法公正和法制权威得到最大程度的维护。”
“从功利主义出发”的“审判文化”萌芽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一种听起来颇为高深的文化理论,其源头竟然是“从功利主义出发的”。这一点,似乎至今仍为一些人所诟病。
但巩义市人民法院几乎所有的工作人员都不避讳这一点,军人出身的该院党组成员、纪检组长靖建辉快人快语:“的确,我们最初是从文化兴院、文化建院的目的出发,然后走向了审判文化的研究。”郑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室主任司久贵认为:“文化建院的本质就是抓人的素质,解决人的问题,提高法官职业素质,提高法院的整体素质,最终的目的是促工作。”周建峡则表示:“我们为了让‘公正司法、一心为民’落到实处,引导大家从做一个好人开始到做一名好法官,这是本意;使审判文化成为一个学科,最初只能说是副产品,后来才变成意识。”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尽管该院历史上曾有过省级荣誉,办公条件和环境在河南法院系统也不落后,但2002年底巩义市进行行风评议时,该院在政法系统的排名倒数第一。是时,周建峡调任院长不足两个月。这一点,巩义当地的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记忆犹新。
如何在新时期塑造素质过硬的职业化法官队伍?2003年春节后上班第一天,该院召开学习教育整顿动员大会,确立审判文化教育为各项工作指导思想,力促法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全力打造精英化的法官队伍。
这次教育整顿以思想、审判、工作作风为核心,被该院干警戏称为“三风整顿”。戏称归戏称,落到实处时可不敢含糊。该院党组经过近两个月的调研,集思广益,一套从引导法官修身做人、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入手的审判文化教育体系逐渐形成。它包括了法官学习、修养、道德、进取、敬业、政治、作风、廉正、礼仪、审判10个方面,汇编成册之后全院工作人员人手一份。
以此为开端,审判文化教育活动开始启动。那是2003年的春天。
“司马陈”细说理论演进脉络
“审判文化?一天一夜也说不完。院领导太忙,你要时间充足的话,可以问问‘司马陈’。”当记者试图梳理审判文化理论的演进脉络时,一群年轻法官一本正经地推荐。
“司马陈”,何许人也?
“史上有个司马迁,俺们有个‘司马陈’!”年轻法官们终于忍不住笑了起来。
原来,“司马陈”是该院办公室副主任、文明办主任陈宏克,由于他负责该院院志的编写工作,又是《审判文化》一书的执笔人之一,被单位的年轻人起了这个绰号。
“司马陈”果然名不虚传,滔滔不绝地讲述了审判文化理论的“前世今生”。
须知巩义市北依黄河,南倚嵩山,横亘于古都郑州、洛阳之间,辖区面积1014平方公里,人口79.3万。3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境内有裴李岗、仰韶和龙山文化多处。史载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始于此置巩县,以“山河四塞、巩固不拔”而得名,历代因之。商汤祷雨、河图洛书等典故均出于此,唐睿宗太极元年,诗圣杜甫诞生于南窑湾(今巩义市站街镇南窑湾村)。1991年以来,巩义在河南省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连续14年居首,连续八届跻身全国百强县(市)。
周建峡解析当初该院加强审判文化建设的初衷时,拎出了九大原因:一是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二是提高审判队伍整体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的客观需要,三是建立、完善司法公正保障体制的必然要求,四是保障、强化法官在审判活动中主体地位的客观需要,五是强化为民服务意识、弘扬司法文明的客观需要,六是强化形象意识、改进司法作风的客观需要,七是建设与巩义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人民法院的现实需要,八是借助深厚的文化底蕴构建法院队伍思想大厦的需要,九是找准市场经济条件下法院队伍建设的抓手的现实需要。有人分析,其实审判文化的提出与周建峡个人经历也密切相关。在任巩义法院院长之前,周建峡曾任郑州市管城回族区法院副院长,组织部常务副部长,审判上是专家,论管理也绝不外行,那时他对文化建设就情有独钟。在带队到北京、上海等地考察过后,他和院党组进一步坚定了进行审判文化建设的决心。
作为审判文化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的主要标志,《审判文化教育读本》中的《学习篇》等8篇主要文章由该院抽调干警加班写作,于2003年10月杀青,20天后,《敬业篇》等2篇也写成补充了进去。2003年12月,10篇文章合订后印行500册,历经4次修改7次再版共印1400册,除了全院干警人手一份并在法院系统交流之外,巩义当地部分机关单位负责人听说后还专程登门索要,“让我们也学学”。
2003年底,“三风整顿”初见成效,该院荣立集体三等功,也拿到了巩义市党政机关的最高奖———“公仆杯”金杯,当初的“功利主义目的”算是基本达到了,但在审判文化方面的研究上却“刹不住车”了———早在2003年8月,周建峡就向院党组提出了将审判文化作为一门学科体系进行系统化的建议。
但实际做起来,谈何容易。提纲草拟了不下20次,每次仅提纲就有20厘米厚,直至2004年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在巩义市召开审判文化研讨会之前,他们还在尝试以志书的体例来写作。那次研讨会后,在河南人民出版社有关负责人等的大力帮助下,他们当即决定将体例变为条目体。8名院领导班子成员全部参与,组织全体干警进行了6次大型座谈,2004年年底初步思路大体形成,今年2月份《审判文化》一书完稿,5月份交付印刷,审判文化研究初显成果。
记者从该院提供的一些资料中发现,审判文化三大部分之一的“规范文化”,截至2005年还一度被以“管理文化”来表述。周建峡解释:“我们有个不断认识的过程,在请教了专家并参阅了有关企业文化的理论之后进行了修改。”
六功能、五要素、四载体与三大部分
一部《审判文化》,共分三编,洋洋26万字,着力对审判文化进行学科式的探讨。从整体的表述中不难看出,这一理论核心论述的是六功能、五要素、四载体与三大部分。
审判文化六功能为:导向、凝聚、激励、改善、约束和辐射功能。五要素为:中心要素(又称种子要素,包括共同价值观、群体精神、现代司法理念)、物质化要素(审判环境)、习俗化要素(包括物质性习俗和思维活动习俗,即审判群体的行为准则)、品质化要素(包括文明素养、质量意识等在内的审判群体职业道德)、催化要素(审判管理制度、文化网络等)。四载体为:主体载体(人)、组织载体(人民法院)、规范载体(规章制度、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等)、物质载体(审判场所、办公环境、司法装备和卫生保健生活娱乐等相关设备)。
倾注笔墨最多的,是审判文化的三大部分:精神文化(深层)、规范文化(包括浅层的行为文化和中层的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表层)。
精神文化亦称观念文化,处于审判文化系统的核心,是支撑整个体系的灵魂,是包括群体精神、共同价值观、现代司法理念等在内的“审判群体的共同意识”。其基本原则包括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原则、突出公正与效率主题的原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其根本内容包括审判群体共同价值观(含正义观、秩序观、效率观、效益观、创新观和全息观等)、审判事业目标(最高、中期、近期)、审判群体精神(法律至上、公平公正、崇尚科学、无私奉献等人文、法治精神的有机结合)、现代司法理念(公平正义、公开透明、严守中立、司法独立、文明效率、权力制约等)。
规范文化是审判文化的中介,包括行为层的行为文化和制度层的制度文化,有着关系整合、价值导向、奖优惩劣、遏制腐败等功能。规章制度建设中最切近的是目标责任制度、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而行为准则建设以司法礼仪、司法纪律、司法职务方面和庭审方面的准则为主。
物质文化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法院为完成审判任务建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其二是法院的审判效果和提供的司法服务及工作作风。这既是保证审判群体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促进素质提高的需要,也是树立法制权威、提高审判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的需要。
提起审判文化建设,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贾记鑫表示:“这是一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是新世纪人民法院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巩义法院通过文化建设凝聚了人心、树立了正气、增强了素质、维护了形象,为审判文化理论研究开了个好头,为建立完善的审判文化体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