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用于指导实践。从较早期的强调“教化功能”到如今的理性思辨,审判文化理论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指导巩义市人民法院的工作实践。可以说,审判文化是司法理性、人文精神与实践作风的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人们最感到诧异的,是该院工作留给人的三大疑问和法官身上弥散出的三种新气象。
关于法院的三大疑问:
实习生的行为也管?
首先是“一室三委”管理新模式的实施———按照审判文化理论,这属于规范文化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这种新模式的特点,是在院党组领导下设立院长办公室、审判管理委员会、队伍管理委员会、行政管理委员会。院办根据院党组的要求,行使综合协调、管理和迅速执行职权,并负责机要、督查等必须由院长直接掌握的全局性综合管理工作;审判管理委员会以审判工作流程为主线,从审判程序、审判质量、审判效率、审判效果、审判改革5个方面对审判活动实行全程管理;队伍管理委员会以审判文化教育为基础,以组织实施责任目标考评为手段,抓好领导班子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搞好法官教育培训,完善责任目标考评体系,提高队伍综合素质;行政管理委员会以全力服务审判为目标,以提高物质保障能力、维护环境秩序、保证机关安全和促进法院现代化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服务和保障水平。
与之相适应,该院依据有关法律法规重新梳理了原有制度,将其整合为8个方面的《审判工作规范》、13个方面的《队伍建设规范》和6个方面的《行政管理规范》,实行可操作性极强的目标责任制,严考核、明奖惩。其可操作性之强,用第四中心法庭庭长王雪玲的话说就是:“小到全体会时哪个同志迟到、早退如何扣分,办结几个案件如何加分,都用制度规定得清清楚楚。”
的确如此,在巩义市人民法院,上至院长,下至普通法官,上班时间一律穿制服、带徽章、挂胸牌;院长、副院长轮流值班,每周对全院法官上班着装规范、岗位职责和院内各项规章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按月通报,按季奖惩,半年和年终考评。《行政管理规范》之五———《后勤管理》中,对接待工作用餐明确规定:“一般应安排在本院餐厅。如必须在外就餐的,须经主管行政工作的院领导批准,由后勤服务中心安排,行政科结账。”连标准都定了下来:工作餐“与本院干警相同”;一般招待餐“早餐10元/人/份,午餐150元/桌(不安排酒水),晚餐150元/桌(不含酒水)”;特别招待餐“早餐10元/人/份,午餐200元/桌(一般不安排酒水),晚餐200元/桌(不含酒水)”。
记者翻阅该院的《队伍建设规范》,发现第12部分居然是4个条款的《实习生管理办法》,详细规定了实习生的实习条件———“持本人身份证、学生证和所在院校开具的实习介绍信到人事科联系”,以及实习纪律———“实习期间,应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守审判秘密;如发现其有违法违纪行为的,应立即中止其实习,并报政治处作出相应处理。”该院审务涉诉管理中心主任白耀军指着说:“看,连实习生都管得这样严,更何况是正式干警!”
工人也算是人才?
“工人也算是人才?周建峡疯了?!”
当年,当院党组经研究决定“起用”5名工人身份的法院工作人员担任中层干部时,院内外一片哗然。
现任宣教科科长的崔可景就是其中一位。在走上中层岗位之前,她在执行局从事普通的事务工作,身份是工人。谈及发现她的过程,周建峡回忆道:“当时法院的宣传工作还不如执行局的宣传工作做得好,我们一了解,原来执行局的大部分宣传工作都是小崔做的。”
在几名党组成员分别考察之后,院党组研究决定由崔可景担任宣教科副科长。崔可景果然不负众望,她用实实在在的成绩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和党组决策的正确。为了激发干警的办案热情,她积极向院党组提建议,组织策划了“百日结案竞赛”活动。活动期间,其父重病住院,她坚持白天在单位工作,晚上回医院照顾父亲。就在其父病故的前一天下午,她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处理完父亲后事的次日,她忍着悲痛,重新回到单位投入工作。在她的积极筹划下,河南省第一家基层法院网站———河南巩义法院网(http://hngyfy.chinacourt.org)于2005年3月25日正式开通,在网站开通的当年就拿下了全国法院网络宣传先进集体的殊荣,她个人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荣记个人三等功、二等功,并荣获《人民法院报》优秀通讯员、全国法院网络宣传先进个人两项荣誉。
受到重用的还有后勤管理中心副主任张红武,尽管未见到其本人,但今年端午节中午,记者在该院餐厅与干警们一起就餐时,眼里是舒心的环境、口里是可口的饺子、耳朵里是干警们的欢笑,心里就明白了许多。据了解,院里每年向餐厅补贴18万元之后,在这里就餐,早晚各需0.8元,一般是稀饭和2个小菜以及油条、包子等主食;午餐2元,一般是4荤4素、4凉4热,共8道菜,外加面条、米饭等主食。还是端午节那天中午,几位没有透露姓名的法院工作人员边排队买饭边告诉记者:“这里花的不多吃的比饭店还舒服,谁还会去外面接受当事人的吃请?”
“不唯身份、不唯年龄、不唯学历,任人唯贤、任人唯才,这本身就是审判文化的一部分。”周建峡说,审判文化4大载体中,主体载体就是“人”,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是法院领导班子决策办事的原则。
“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举措不止于此。中心法庭是法院派出机构,按惯例,庭长不可能做院审委会委员,但第4中心法庭庭长王雪玲就打破了这个惯例。已经退下来的法院副院长、庭长经验丰富,院里就遴选其中的部分人担任违法审判审查委员会委员,参加观摩庭审、查阅归档卷宗、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纠正建议,有效杜绝了错案的发生。
人才培养也是审判文化建设的“重头戏”。用周建峡的话说就是:“我们给干警最大的福利就是教育培训。”全院青年法官占54%,院里出资10万元购置图书,建起了图书室,每季度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去年10月份,该院举办了第一届法学理论研讨会,出版了优秀论文集。该院规定,院里干警,凡是报名参加全国统一的司法考试的,至少给两个月假期用于学习,一律报销报名费用;该院还投资40万元与郑州大学联办研究生学位进修班,鼓励干警向学者型、专家型法官过渡,截至目前,全院现有的238人中,具有本科学历的102名,45岁以下法官全部是本科以上毕业;38名研修班学员顺利结业,其中3人随即获得学位。更令周建峡兴奋的是,连续三年有11人通过司法考试,仅去年就通过5人,均已被巩义市人大任命为审判员,“这一来,没有增加编制,却等于新添了两个审判庭的有生力量,不存在法官人才断档的问题了。”全国劳模、河南省人大代表张洪恩对此充分首肯:“法院队伍素质的提高,为秉公执法、准确办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考试、成了法官也不等于万事大吉。今年年初,已有30多个调研课题分配给这些通过司法考试的法官,限时形成书面文字,在每周五例行学习时向全院干警讲授,每季度一次理论知识考试。工学和法学双学士、去年刚刚通过司法考试的李向伟对此表示:“压力大呀!但是我们年轻人嘛,没压力多没劲呀!”该院还规定,包括各庭庭长在内,每年每位法官必须至少有1个案件要参与庭审观摩,届时院审判委员会和违法审判审查委员会全体人员现场观摩并于庭审结束后进行点评,进一步规范庭审操作。刚刚调任民一庭庭长的郑朝阳吐露心声:“初时,法官们都不适应,现在,随着驾驭庭审能力的提高,无论是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到这里录制节目,还是河南省电视台相关频道进行现场直播,法官们都能做到从容自如,游刃有余。”
“周建峡就是一个特点———人好,对谁都好,干警咋能不跟着他贴心干?”外界有人这样说。事实似乎并非如此———周建峡在管理中的“铁腕”一面几乎被淹没在这些声音中了。全国人大代表赵明恩随口就能举来例子:一名审判员开庭迟到了5分钟,被值班领导发现,在全院通报批评;一名庭长酒后驾车肇事,被坚决调出法院;一名副庭长中午饮酒,受到警告处分……
落后变先进只用一年?
“说法院变了,我有切身体会。”说话的人叫门有志,巩义市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执行局局长。
2003年初,巩义市人民法院将原有的执行力量整合为执行局,部队转业的门有志接过了局长一职。知情的人说:“乍一听是个好事,实际上是个烫手的山芋啊!”
据透露,2002年底巩义行风评议中法院位居最末,各界反映的90余条意见,就有73条是针对执行的。当时执行岗位上有71人,一年才结了135起案件,平均每人结了不到两个案子;2003年统计结果表明,该院积案近9千起,郑州市每4起积案就有巩义1起,河南省每14起积案就有巩义1起。舆论所向,执行工作成了热点、难点和焦点。
院党组研究决定,对执行部门进行“瘦身”,人员精简至35人,机构改革为一科三庭———1个综合科和3个执行庭;印发“小白本”———《执行手册》进行培训,做到“一册在手,执行要点牢记心头”;在郑州市法院系统率先推行执行工作的“三权分离”———执评分离(执行权与委托评估拍卖权分离,执行庭只管执行,评估拍卖由综合科负责摇号,院纪检部门派员现场监督)、执裁分离(对案外人异议等权利义务需要重新确定的案件,由综合科负责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裁定)、执兑分离(执行员执行回来的财物不得过夜,每天下午下班前填写三联单经综合科交法院财务部门,立即向当事人兑现)……
2003年底,在执行人员少了一半的情况下,结案数却上升了十几倍;除当事人确无执行能力的外,全院执行积案只剩了525件;对上百宗标的物进行了拍卖,拍卖金额1300万元,一点不良反映都没有。
取得成效的不止是执行工作。案件一立上,立案庭当即就将有关情况输入电脑并迅速根据规定转相关的业务庭,各业务庭办案一旦超期或即将超期,联网的计算机系统立即报警,院党组成员、立案庭和有关庭室一开电脑就能看到这些自动跳出来的警示,立案庭工作人员、各院长均能看到。
民事口的转变从送达开始。他们将所有与送达有关的法律法规找了出来,集中讨论,认真分析:何种情况难以送达,送达不了怎么办,何时留置送达,留置送达注意些什么问题……一开始还有人有不同意见:“在法院工作,谁还不会送达个法律文书?”一番研讨下来之后,所有人的思想都统一了,不仅把相关规定记在本子上,更记在脑子里……周建峡说:“在我们这里,结案只有一种标准———案结事了。”
是的,法院变了。他们把群众的意见视为改进工作的动力,把人民的满意当作奋发向上的基点,受到群众的高度好评。在审判文化建设起步的第一年———2003年,该院行政案件结案率为100%;刑事案件结案率达99%,结案数同比增长80%;民事案件结案率为98%;二审改判和发回重审率由11%降至3%以下;各项工作在巩义市跃居第一,拿到全市最高奖———“公仆杯”金杯,并荣立集体3等功。2004年,该院被授予“全省优秀人民法院”称号,去年又荣立集体一等功。“在鲜花和掌声背后,”巩义市委政法委常务副书记张昌辉告诉记者,“是审判文化起着不可或缺的引擎作用。”
关于法官的三种气象:
依法、“以法”,要的是“秉气”
“秉气”,这是你能从周建峡口中听来的最多的一个方言词汇。他说:“我们可以很‘秉气’地说,我们办结的案卷,可以随时搬到桌面上请任何人来查。”不少人对此的解释似乎都对,又都似乎不能涵盖其全部寓意:硬气、有骨气、正直、秉公执法、坚持正义……
周建峡对此问题未作正面回应,只是迂回地说:“我认为,依法、‘以法’,就能做到‘秉气’。”
这话好理解:依法,就是以现代司法理念为指导,依照法律去办事,实现“公正与效率”的工作主题;“以法”,就是以人为本,注意工作方式和方法,最大限度地实现实质意义上的公平和正义。
今年5月26日,该院执行干警在多次执行无果的情况下,对被执行人巩义市站街镇政府和河洛镇政府依法采取强制措施,从信用社被执行人账户上划拨站街镇政府22.56万元,划拨河洛镇政府14.22万元,使6起“执行难”案件圆满执结。该院政治处副主任、院长办主任周登高说:“清理执行积案,一方面要依靠全社会的力量;另一方面,法院要有破解执行难的决心和信心。”
为了让干警们“秉气”,该院党组把从优待警作为审判文化的重要内容,用真情善待每一位法官。在每位法官过生日时,院党组送上一束鲜花,送上一句祝福;当法官家里有困难时,院领导第一时间赶到……过去的基层法庭,往往是一个乡镇一个,平常,工作经费还要靠在当地“化缘”,公正司法的难度可想而知。为了改变这种面貌,院党组将原有的17个基层法庭合并为7个中心法庭,给各中心法庭修缮了办公楼房,安装了空调、饮水机,聘请了炊事员,更新了部分办案用车,后勤工作纳入全院统一管理,并增加了基层法庭工作人员的补贴。从三年前开始,新考过司法考试的法官都开始争着到基层法庭去锻炼。周建峡说:“我们要把中心法庭建成巩义法院的‘抗大’,培养青年人才的摇篮。”
语言里透着公平正义
巩义市人民法院《队伍建设规范》的第一部分,是《干警行为准则》,其第五节《文明用语忌语》详细规定了20条文明用语和24条文明忌语,比如:“还没到上班时间,先出去!”、“交不起诉讼费就别打官司!”、“我是法官还是你是法官!”等等。
有关部门分析认为,当前涉诉案中有不少是因为法官语言运用不当导致的。因此,巩义法院着力用审判文化营造良好的氛围,要求每一个法院工作人员仪表端庄、举止文雅,言谈谦和、说公道话,并且要威而不怒、严而不粗、文明司法。
今年3月以来,该院又推行了判后答疑制度———即法院裁判文书生效后,当事人对生效裁判提出异议、疑问的,由原审判庭针对当事人提出的问题,就有关的程序适用、事实认定、裁判结果及理由等向当事人作解释说明。在闫某诉某陶瓷厂及其主管单位劳动合同纠纷一案中,院党组适时邀请市委、市人大、市纪委、市政协等有关部门,向因诉讼时效超过法定期限被判败诉后不停上访的闫某进行公开判后答疑,闫某说:“答疑让我懂得了做事合情、合理也合法,才能受到法律保护的道理。”
谁等谁,这问题很关键
“开庭时是法官等当事人,还是当事人等法官,看起来是件小事,其实不然。”该院法官常淑红在谈对审判文化的切身感受时说。
过去有些时候,当事人已经按照通知的开庭时间等半天了,法官们还没到齐。自2003年开始,这种现象在巩义法院系统逐渐绝迹了。开庭时提前等着当事人、一宣布法庭纪律首先关闭通讯工具、一上班就换上制服等已经成了法官们自觉遵守的纪律。“谁等谁”的问题,折射的只是审判文化影响法官行为的一个侧面。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巩义市人民法院的工作人员用实际行动实践着执法为民的诺言。
一位70多岁的外地老人,受雇在康店镇马峪沟村为两名农民看西瓜,由于天气原因,西瓜减产,老人没有得到应得的劳动报酬。城区中心法庭法官刘晓红接案后,立即向有关当事人送达了法律文书,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庭审理,判决后又冒着大雨,到马峪沟送达文书,耐心做两个被告的思想工作,用真诚打动被告。最终,被告主动借钱履行判决确定的义务。该案从立案到结案仅用了十几天的时间,老人拿到自己的血汗钱时,感动得热泪盈眶。
“这理由那理由,干不好工作没理由;这借口那借口,完不成任务没借口。”“碌碌无为不配做巩义法院干警,按部就班干不好巩义法院工作。”这两句话在巩义市人民法院颇为流行。
该院研究室主任姚光辉认为,干警们拼命工作,与周院长的个人魅力分不开。是啊,干警们记得,周建峡每天一大早就穿好制服在法院办公楼一楼巡视,有时又悄悄换上便装和上访群众一起谈心。他随身携带着一个工作记事本,凡是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只要涉及到干警生活、工作、学习的问题,他都要列出计划、确定解决期限,并认真记录在本子上,有空就拿出来翻翻,看看该解决的事情解决了没有,能处理的问题处理了没有。从中心法庭伙房改造到审判庭法台、法椅配备,从购置办案用车到中央空调、锅炉更新,从安排法警集中训练到组织法官业务考试,事无巨细。在法院餐厅吃饭,他从不搞特殊,经常说:“这饭大家都能吃,我为什么不能吃……”
巩义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韩钦认为:“巩义法院的腾飞,靠的是‘三个好’———好的班子、好的思路、好的机制!”
对于巩义市人民法院首推的审判文化建设,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李道民给予了充分肯定:“把文化建设和法院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文化兴院’与建设‘学习型法院’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先进文化引导人、凝聚人、激励人、规范人、塑造人的功能,促进了法院整体工作健康、有序的发展,为我省人民法院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探索。这对推动我省人民法院文化建设工作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