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程参与报道巩义审判文化建设的记者,我感慨良多。当然,这种感慨最直接、最集中的来自于此次中国法官协会主办,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和巩义市人民法院承办的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研讨会。
尽管事后巩义法院不少同志谦虚地认为,这次活动的组织有这样那样的疏漏,但严格来讲,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是完美无缺的,旁观者的评价则往往最为客观。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为东道主的巩义法院在全国法院领导和同行以及新闻媒体面前的精彩表现——领导班子的空前团结、整个团队的分工协作、会议组织的高效周密、节奏把握的恰到好处,都令人叹为观止,不相信是一个远离中心城区的基层法院所能做到的。这,其实也是我采访中接触到的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法官协会、省高院和郑州中院领导的共同评价,恐怕也是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与会者的真实心声。
事实上,最不应该感到诧异的是我。因为此前我已经在巩义进行了为期3天的独家采访,是对巩义法院审判文化建设了解较多的媒体中人之一。会议是个缩影,以上种种,并非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过是“为全国法院文化建设做出了独特贡献”(刘家琛语)的审判文化建设结出的硕果之一——经审判文化锻炼了的队伍、陶冶了的精神,无论面临何种考验,都一样“来之能战、战之能胜”,都一样“啥时候都敢拿给大家来看”。
应当感谢巩义法院,不仅为我提供了好的新闻素材,更为我对今后如何管理新闻工作者队伍提供了临摹手册。若干年后,这个法院不会记得这样一个普通的采访者,但这个人却会永远记得他在巩义学到的一切,那些制度、那些氛围、那些难以概述的切身体会。这更坚定了我固有的一个观点:“一口井里照样有龙王,小地方照样有大手笔!”
如果还有一句话要说,那就是,但愿这样对审判文化的积极探索不像班子一样有任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