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中原腹地的巩义市,南倚巍巍嵩山,北跨滔滔黄河,东瞻省会郑州,西望古都洛阳,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华文明“河洛文化”的发源地。巩义山川钟秀,人杰地灵,养育了诗圣杜甫等一批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早在20世纪70年代,巩义就涌动着致富创业的春潮。改革开放后,巩义社会经济突飞猛进,连续8届跻身全国百强县,综合实力位居河南之首,成为中西部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
2002年底,我院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之后,审时度势,深入调研,充分认识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党和人民对法院工作的期望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我们面临着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压力。正视现实,法院工作人员人心思进,个个憋足了劲,想要干出一番成就。但是由于思想认识的局限,大家有方向没目标,有士气没思路,不知道怎么突破、怎样发展。同时,还有少数同志大局观念不强,为民服务意识淡薄,司法理念滞后,工作质量与效率不够高,人民群众意见较为强烈。由此,我们认识到法院整体工作与巩义市经济地位和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精神面貌与“争强抢先、追求卓越”的巩义精神不相适应,法官审判作风与“公正司法,一心为民”工作宗旨不相适应。如何运用巩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借助“争强抢先、追求卓越”的巩义精神统一干警的思想,重塑法院和法官的形象,成为每个院党组成员心中的头等大事。经过几天的激烈讨论,党组一班人提出“政因才治,业以人兴”,一切工作的关键是人的问题,要想改变被动局面,必须抓队伍建设,想办法激活法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内在动力。抓队伍建设首先要解决人的思想问题,院党组确定了“文化育人、文化建院、文化兴院”的工作思路,提出通过审判文化教育树立正气、凝聚人心、转变作风、促进工作的设想。睚是基于这个想法,我院编写了《审判文化教育读本》,从政治、学习、审判、敬业、进取、作风、廉政、道德、修养、礼仪等10个方面对法官提出具体要求,并汇编成书,人手一册,审判文化教育开始起步。随着审判文化教育的深入,我院方方面面的工作也有了明显改进,感觉到了审判文化教育的效果,进一步坚定了我们“文化兴院”的信心。我们实施审判文化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教育、制度规范、环境陶冶,引导法官从做一个好人开始,做一名好法官,把忠于法律、忠于人民、忠于党当作政治信念,把依法审判、刚直不阿作为工作原则,把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作为共同价值观念,把公正司法,一心为民变成自觉行动。
在审判文化建设中,我们虚心学习了全国先进法院在文化建设中的做法,借鉴了他们文化建院的成功经验,同时紧密结合我院实际情况,从抓精神文化建设,促进共同价值理念的形成;抓规范文化建设,规范法官行为,激发个人潜能;抓物质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公正与高效目标实现的工作环境三个方面着手,强行灌输、渐次渗透、循循引导、长期陶冶,努力打造政治可靠、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法官队伍。
正面灌输,渐次渗透,用精神文化建设提升法官的思想境界。为了使审判文化成为全体干警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念,在审判文化建设的初期,我们采取外部灌输的方式,强力推行,让干警认识审判文化、了解审判文化。首先,我们将审判文化列为每周五下午集中学习内容之一,要求各部门组织干警认真学习《审判文化教育读本》,掌握审判文化所包含的思想、理念,使干警初步了解什么是审判文化。其次,加强对学习效果的检查。由政治处定期调阅各部门的学习笔记、检查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内容是否完整、认识是否到位。特别是班子成员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参加主管部门的学习活动,为干警上审判文化教育课,加强对学习活动的指导,效果良好。再次,结合《审判文化教育读本》的内容,印发思考题、讨论题,要求干警结合本职工作,谈出自己对审判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全院引发了“如何做一名新时期的优秀法官”的讨论,在业务部门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反响,把审判文化教育推行到全院每一个部门和岗位。最后,定期在本院组织审判文化优秀论文评比,特别是在中层干部中开展“学习审判文化提高管理能力”的征文比赛,评选出了《运用审判文化轻松管理法庭》等多篇颇有见解的经验文章,汇编成文集,真正调动了全院人员学习审判文化、了解审判文化、发展审判文化、创新审判文化的热情,真正使审判文化的先进思想先入耳、再入脑、后入心。
在审判文化建设中,我院在外部灌输、强力推行的同时,着手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干警置身其中,长期受到熏陶。我们在办公楼外悬挂了“忠诚、公正、奉献;厚德、清廉、自励”的院训,让干警每天走进法院大门就要自觉不自觉地想一想,我该怎样修身、做人、办事;在电子大屏幕上滚动播出每日一语,用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启迪干警心灵、开拓干警思维;在办公楼一楼悬挂法官誓词,提醒法官忠于职责,不忘使命;在审判综合大楼创办文化走廊,悬挂了富有寓意、催人奋进的字画,不仅美化环境,而且陶冶法官的情操;法官上岗都要佩带印有政法干警四条禁令的胸卡,干警办公桌上摆放“五条禁令”、“八荣八耻”警示牌;在电梯里张贴诸如“你今天换位思考了吗?”等简言短语、人物漫画,用轻松幽默的方式使干警受到教育;在餐厅张挂节粮、节电、节水的温馨提示,让干警处处、时时沐浴审判文化的春风,感受审判文化的熏陶。
除采取思想教育和环境陶冶外,我们还借助其他载体,不断拓展审判文化空间,使审判文化延伸到干警能够走到的每个角落,在全院形成了浓厚的审判文化氛围。我们开办了河南巩义法院网,设置审判文化专栏,定期推出我院审判文化建设新措施,发表法官在审判文化建设中的收获,展示我院审判文化建设成果图片,使更多的人了解审判文化,认识审判文化;在中国法院网开通了巩义法院博客群,为干警探讨审判文化提供了一个自由网络空间,将审判文化推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也为发展审判文化征集到许多良好的建议;创办了“法苑”杂志,刊登法院干警在审判文化建设中的心得、感悟。青年法官协会定期举办“法官沙龙”,分析法律现象,评点法院时事,对我院审判文化建设提出建议。这些载体不仅为青年法官一展风采搭建了平台,也为审判文化建设开创了空间,为审判文化在巩义法院开花结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通过以上措施,审判文化由外到内,由弱变强,由被动的认识到自觉的接受,达到统一思想、陶冶性情、激发进取精神的目的。干警在审判文化的熏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思想品德全面升华,涌现出一批见义勇为、奉献爱心、情系群众、敬业奉献的好法官。干部谢建伟在夜间巡逻时,听到法院外国道上连续传来紧急刹车声,就立即上前查看,发现一名年轻男子因醉酒躺在310国道中央,于是他马上组织人员进行救助,避免了悲剧发生。一名妇女因感情纠葛,将几个月大的婴儿遗弃在我院审判区楼梯处,立案庭庭长魏亚平闻讯后,立即为孩子买来奶粉、奶瓶、纸巾等物品,精心呵护。一名江苏当事人在我院参加诉讼时,突发急病,生命垂危,我院民事审判法官自发捐款5000余元,送到医院。民一庭副庭长孙爱琴的丈夫是名军人,在“非典”期间军营只能出不准进,孙爱琴完全可以在军营中避过“非典”时期,可她为不影响办案,毅然走出军营租房子住,与同志们一道抗击“非典”,当年审结案件超百件。青年法官张云鹏深有体会地说,好的环境能影响人、改变难、激励人、成就人,处在这样的一个发展环境中,仿佛有种无形的力量在催促着你,让你不断向前迈进,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也正是在这种人心思进的大环境中,近两年,我院有11名青年干警通过艰苦学习,顺利通过全国司法资格考试,走上审判工作岗位。几年来,巩义法院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年一个新跨越,先后获得了最高院、省高院、市中院以及河南省、郑州市、巩义市等42项先进;2003年荣立郑州市中院颁发的集体三等功,2004年获全省优秀基层法院称号,2005年荣立河南省高院颁发的集体一等功;连续三年夺得“公仆”杯金杯这个巩义市最高奖项,重塑了法院形象!
回顾审判文化建设的历程,我们深深体会到,抓法院文化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根本保证。法院文化建设只有在党组的领导下,立足于法院实际,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才能为法院工作提供正确的指导。抓法院文化建设的重心在精神文化建设。强院先强人,强人先强魂。只有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切实抓好思想教育,提升法官的思想境界,才能把外部因素转化为内部动力,激发法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才能从根子上有效消除当前法院工作中的消极因素,克服不良现象,减少负面效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抓法院文化建设重点要放在基层。基层法院无论是人员数量、案件数量在全国法院系统都占有较大比例,也最贴近人民群众,最容易听到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需求。基层法院也是维护法律权威和法院形象的主力军,更是探索、创建、发展法院文化的重要力量。抓法院文化建设重在实践。法院文化是法官社会实践的结晶,是法院群体的共同精神财富。法院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各级法院、广大干警的广泛参与,需要在审判实践中日趋完善提升。离开审判实践,离开法官的参与,法院文化建设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还可能陷入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