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京晚报报道,据有关专家分析,目前,对中国的物价上涨确实有各种各样的意见。国内确实面临物价上涨的压力。而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上涨6.9%,是11年来中国物价的最高点。但是这次上涨与20世纪90年代的通货膨胀是不同的。1997年是亚洲金融危机,由于这个影响,中国经济在1997、1998、1999、2001、2002年CPI一直是负值。宏观经济上很重要的任务是要和通货紧缩作斗争,中国有6年是通货紧缩。
梅松说,而此次,从外部环境看,这次CPI的上涨不仅是中国,像印度、俄罗斯也都很高。特别是俄罗斯已达到10%左右,也还没有出现通胀,所以中国CPI在6.9%并不可怕,中国经济也没有出现全面的通货膨胀。
从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医疗卫生保健、文化教育娱乐、交通通讯、居住等八大类消费品价格看,现在是五涨三落,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原材料涨幅并不大。因此,当前物价上涨不是全面通胀,仍属结构性上涨。
从区域上看,现在全国物价上涨最高的是贵州,然后是青海。你会看到什么特点呢?越是相对落后的地区,价格上涨越快。北京、上海、广东这些发达地区,CPI上涨幅度低于落后地区,就是因为恩格尔系数不一样。这也说明现在价格上涨是一种结构性的。
预测:CPI仍会高位波动
今天发布的CPI创下1997年1月以来11年的新高,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经济学家梅松。
梅松说:食品、猪肉及蔬菜价格上涨仍是拉动CPI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由于食品、肉类价格的上涨还带动了与其有关牛、羊肉、加工业、原材料业价格的上涨。
“今年,全国取得了粮食大丰收,为什么食品还要上涨呢?其主因是国际市场的粮价上涨,特别是玉米价格上涨幅度很大。玉米又是肉猪的主要饲料来源,它的上涨造成猪肉成本提高,进而带动牛羊肉及其加工产品的上涨。这是一个连锁反应。从今年粮价的涨势看,持续上涨已不可逆转,换句话说,到明年初的一段时间内,CPI还将在高位波动。”
展望:中央加强调控力度
那么,对于6.9%这个数字,已足以引起国家的重视。
梅松分析说,从国内看,中央已采取了限制经济过热、限制通货膨胀的两限措施。特别是最近一次上调准备金,涨幅1%,达14.5%,是20年来上调最高的一次,紧缩银根可以说是最强的调控手段,可见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和能力都很强。但这一调控属置后效应,它不会立刻显现出来。而且,不排除央行有再次加息的可能。
此外,目前国家改变了对粮食和肉类的调控方式,以前是以价格调控;而现在为了保证农民的利益,采取了以扩大供应来调控。而猪肉供应的扩大还需要一个从幼猪到成猪的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