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初,随着人民法院改革的需要,合理配置审判资源,我院原有的十七个基层法庭合并为七个中心法庭。我所在的城区法庭即现在的第四中心法庭地处我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辖孝义、康店、北山口三个镇和新华街道办事处。法庭由法官7人和其他工作人员13名共20名同志组成。作为一名庭长,如何既管好队伍,又搞好业务,曾困扰过我。起初曾想过用制度去规范人,但制度的规范虽不可缺少,毕竟是被动的。如何将这种被动的规范变成大家自觉遵守的行动,我决定借助我院审判文化建设这个契机,通过学习这个途径来达到规范管理的目的。
首先,使同志们充分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我组织大家反复学习审判文化中的学习篇,然后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同志们认识到"学则智,不学则愚",要想当一名称职的法官,要有丰厚的法律理论功底,广博的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准确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敏捷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适时的司法理念,同时还应当紧跟时代文化发展的步伐。一个缺少人文气质的法官很难成为一名优秀法官,一个不知网络为何物的法官也难以从容应对现实。而每个方面素质提高的最佳渠道就是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丰富和完善自己。这场讨论,为通过学习达到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目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其次,给同志创造学习的环境。院党组在资金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出台了一些鼓励学习的优惠政策,如报销学习费用,参加司法考试的同志凭成绩单报销报名费,给学习的同志固定的学习假期等等。在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我庭也合理安排同志们的学习和工作时间,充分发挥干警自己的一技之长。张云鹏同志是河南省书法协会的会员,擅长毛笔书法,由他负责写了许多字幅,装裱以后,挂在法庭的办公楼里,营造文化氛围。又投资万余元,建一个图书资料室,藏书千余册,不同的场合如办公室、会议室、审判庭、图书室字幅的内容不同,“民不畏我严而畏我廉,民不服我能而服我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等这些自古流传的格言警句,使大家耳濡目染,陶冶情操。特别是作为成年人,对这些内容的理解远远超出幼年的读书时代,进而转化到行动中,甚至成为努力的方向。图书室环境安静幽雅,进去就想看书,只要打开书你就可能看到有用的东西,如医疗事故的处理办法、王泽鉴的一个观点、法国民法典的一个条文等,开"卷"着实有益。
第三,安排固定时间,进行政治学习。我们坚持周五下午的政治学习制度。学习的内容大到国家的重大政治事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司法为民;小到院里的各种规章制度。通过学习,使大家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敏锐性,充分认识到审判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的司法活动,不仅体现了法院和法官形象,而且体现了党和国家的形象,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牢固树立审判工作为社会大局稳定服务的观念。通过政治学习,培养了干警的良好职业道德观念和勤政廉政意识。审判案件过程中,不单就案办案,把握审判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2003年夏天,河南夏邑县一个农民在本市康店镇帮人种瓜,与雇主发生矛盾,被雇主强行赶走,3个雇主共欠工钱790元。象这种案件,如果法官严格依照程序和举证规则的要求,这个外地农民可能败诉而归。但我们听到这个情况之后安排内勤协助其办理立案手续,又安排副庭长刘晓红带三名同志冒雨去找雇主,展开思想攻势,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立案后的第三天,我们第三趟去找雇主时,三位雇主如数将工钱交给这位外地农民,这位农民当时感动的泪流满面。试想,如果同志们没有这种大局意识,只管案件该咋办咋办,案件判的不错,但后果可能是这位农民的上访,进而损害巩义的整体形象。
第四,引导大家进行系统的业务学习。我把全庭同志的学历层次和年龄层次进行了分类,鼓励有大专学历的同志抓紧时间读本科,有本科学历的抓紧时间考资格,考过资格不要停步,要抓紧时间读研究生。每一个过程,都是对专业理论知识进行的一次系统的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中国加入WTO,对我们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应当有危机感和紧迫感,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尽快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形势的需要,同时提高自己的学历层次,而不是片面追求高层次的学历。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才能针对案件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理,达到自由驾驭庭审的境界。这样除了3位45岁以上的同志之外,我本人是读了民商法研究生结业,又考上法律硕士,4位同志正读研究生课程,8位同志大专学历读本科即将毕业,2位同志正备战考研。去年5位同志报考司法资格,全院仅通过3位同志,我庭就通过2位,还有一位同志仅差3分。
第五,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处处留心皆学问”,别人身上总会有比自己优秀的地方,越学越感到自己的无知。生活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年轻同志自觉组建学习小组,定期进行业务理论研讨;开庭之余,大家相互沟通交流时都是在讨论案件;送达应诉的路上,两位同志一路上交谈的可能都是围绕着一个问题的两个观点;张三看了一本好书,可能推荐给李四,短时间全庭同志有可能都传阅一遍;站在电脑旁边,同志们虽然有时看到的并不都是自己办理的案件的文书,但认为庭长审阅过的有不合适的地方,都能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直言不讳的给庭长提出纠正意见;庭长会把签阅文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在庭务会上提出来,以引起大家的注意……这些现象在我们法庭已是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从中大家一次可能仅仅学到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东西,但毕竟涓涓溪流可以汇成江河。
现在我们第四中心法庭的每位同志,除了办案就是学习,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庭内无杂事,气氛融洽,人人肩上有担子,个个心中有责任,充满了浓厚的学术气息,无形之中也增加了大家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同志们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也使我这个庭长当得轻松自如,较好地落实了“一岗双责”。两年来在各种载体上发表各类宣传稿件60余篇,调研文章15篇,还有案例编报等材料。一位同志荣立个人“二等功”,一位荣立“三等功”,8位同志获得“优秀法官”荣誉称号,2位同志获得“办案能手”称号,2位同志被评为“优秀党员”,法庭被评为“先进单位”,被河南省高院授予“四最法庭”荣誉称号,并荣记“集体三等功”。同志都不愿意离开这个团结向上的集体,每一次院里人事调整,尽管大家都恋恋不舍,但服从是组织原则,调出的同志临走时给我表态:庭长你放心,我们出去不会给你丢人,因为我是从第四中心法庭走出去的人。听着这话语,我很激动。这些都是审判文化在干警思想深处升华的具体体现。
编辑:李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