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孙爱琴, 1990年经考试进入巩义法院工作,历任巩义市人民法院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室副主任、宣教科副科长、民一庭副庭长,连续多年结案超百起,曾荣立个人三等功。现役军人妻子。
1990年进入法院工作时,孙爱琴只有二十岁出头。弹指间,她已经在巩义法院渡过了近20个年头。二十多年来,她当过内勤、书记员、助审员、审判员。不管领导分配她什么工作,她干一行、爱一行,兢兢业业,任劳任怨。2004年“非典”期间,部队根据上级的指示要求所有部队官兵及家属不准出入部队大门,做为军人的妻子,她只有执行部队的命令,和其他家属们一样待在部队大院里,而当时她所在的科室是法院的信息和宣传部门,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她只好在电话中安排其他同志做好单位的工作,而同时她又让同事把传真机送到部队大门口,她在家中一边写稿,一边通过传真机往新闻单位发稿。一个月后,当非典险情基本结束允许人员出去时,她拿起简单的行李住进了亲戚家。2004年秋,孙爱琴被任命为民一庭副庭长。民事案件非常琐碎繁杂,不管是审理各类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还是夫妻离婚、子女抚养、宅基侵权等,都是一些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家务事”案件,作为民事审判的法官每天不知道费多少口舌,做多少工作,好象居委会的老大妈。按法律程序,每一个案件都要通知当事人应诉、开庭、调解或判决、送达文书及装订成卷,工作量可想而知。为了不使一个案件超审限,她每天象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常常是白天开庭,夜晚回家加班打文书,中午的休息时间,也成了她坐在电脑前静心写判决书的最佳时机。功夫不负有心人,2004年以来孙爱琴每年审结的案件数都在100起以上,扣除星期天和节假日,平均每2天都要审结一个案件,并荣立了个人三等功。
办一起案就要解决好一起纠纷,这样才称上称职法官。这是孙爱琴在民事审判中对自己的要求。2004年,她审理一起某镇卫生所为原告张某的妻子分娩接生导致婴儿死亡而引起的一件医患纠纷案件。她接案后反复通知双方了解情况,原告哭诉她失去儿子的悲痛之情,被告认为自已没有过借,不同意赔偿。双方都要求作医疗事故鉴定。她耐心听取双方的倾诉,苦口婆心地做工作,希望双方换位思考,理解对方的心情。最终使双方相互谅解,被告方赔偿原告3000元使案件调解结案。2004年以来,她审理了400多件因交通事故或工伤、侵权引起的人身损害赔偿案,调解结案率达到75%以上,没有一起发回重审和改判案件。
孙爱琴常说, “心中无群众,不配作法官。我也是农民的女儿,对老百姓要象对待自已的亲人一样懂得感恩与回馈。”她办理的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案中,原告全身多处骨折,要求被告赔偿其15000元。被告在车祸中因伤情严重被医生诊断为植物人,住院三个月后已欠债五万多元,父母因付不起医药费只好让他回家听天由命。受伤的原告家人多次上访,催促开庭审理此案。被告的母亲声称要把浑身插满管子的儿子仍给法院。孙爱琴反复做双方的调解工作,并几次到原被告家中走访,被告家人表示只有一辆摩托车同意先抵给原告,家里因债台高筑没钱买菜吃,一个冬天全靠邻居和乡亲送给他们一点南瓜吃,没钱买煤只好烧柴禾。孙爱琴拿出身上所带的200元钱交给曹某的母亲说:“嫂子,别嫌少,冬天这么冷,这点钱先买些煤烧吧”。曹某的母亲泣不成声地说:“你们都是好人,我怎么能要你的钱呢”。孙爱琴说:“人的一生都有难事,再难也要咬牙挺过来。你只当我是你妹子,你是我的一个穷亲威吧。”最后,此案得以判决结案,原告也不再上访反映了。西村镇的当事人何某因急需做胆结石手术,家中十分困难,孙爱琴送给他300元钱让她先做手术;芝田镇蔡庄村的岳某因在建筑工地干活被摔成伤残,孙爱琴把一些穿过的衣物和30元的路费交给他妻子。类似的事情孙爱琴已记不清多少了。她说:可能是女性心肠软的原因吧,看到特别困难的当事人就想多多少少帮助他们一下,也许只是杯水车薪,但对他们来说却是雪中送碳,帮了他们,自己心里踏实。
孙爱琴常说,“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有很多不同的角色,在单位要干好工作,在家庭中要做一个好妻子、好媳妇、好女儿”。她有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丈夫是武警部队的一名副团级干部,婆婆今年86岁,儿子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初中学生。当兵身在军营不自由,自然有对家庭照顾不到的地方,而做一个军人的妻子就意味着牺牲和奉献,意味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与努力。十几年来,她孝敬婆婆,操持家务,尽量不让丈夫在工作上分心。丈夫老家是河南信阳的,公公去世早,婆婆一个人把四个儿子、两个女儿养大不容易。她与丈夫结婚后就把婆婆接到了家里。她说,谁家养儿不是防老哩。咱也是为人父母的,天底下哪有父母不爱自已的孩子的。她对婆婆像对自已的母亲一样,有好吃的先让婆婆吃,婆婆年纪大了牙不好,她做给婆婆吃的饭就煮得烂一些,经常买些婆婆爱吃的软桃子一类的水果让她吃。买衣服时婆婆和自已的母亲一人一件,家里有什么事就先和婆婆商量,家庭气氛民主,大家心情愉快,用她的话说这叫精神孝敬。现在的老人不缺吃、不缺穿,就怕精神上的孤独和儿女的漠不关心。婆婆常常自豪地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好儿不胜好媳妇,我上辈子烧高香了,娶了个好媳妇”。
2005年,丈夫因提职去天津指挥学院进修学习,一去就是半年,下半年刚回来又去重庆接兵,一年在家的时间只有三个月,期间她母亲先后因患胆结石和青光眼、白内障做了三次手术,而2004年父亲因摔倒导致胳膊骨折并多次复发疝气,两年之中她先后六次往医院安排父母的就医治疗、送饭送菜。为了不影响丈夫的学习和工作,她尽量把这些家务事自已解决,而丈夫在事业上也是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成长进步,从一个排长、连长提升为营长、参谋、防化科长。
作为军人的妻子,她对婆家的每一个家庭成员倾注了爱心。她说,亲人之间有爱才快乐。一个大家庭的亲人也需要经常相互关心,宽容相待。只有大家生活都过好了,自已心里才会宽慰。对待她婆家的兄弟组妹,孙爱琴也是用爱心来对待每一个家庭成员。婆婆有四个儿子,二哥原来也是部队干部,1999年不幸患肝癌英年早逝,二嫂带着两个儿子生活。二姐因生孩子时难产30多岁时也不幸身故。生命的脆弱、亲人的离去让在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的丈夫倍加珍惜亲情。大哥和三哥在家务农,经常是为了盖房或者插秧等理由向丈夫借钱,少则几百多则数千,且从未还过。三哥为了生个男孩连生了三个女儿,生活自然十分困难,三侄女从小被送到别人家养大,后来又患了青少年脊柱侧弯,为此,三侄女1_5_岁即被父母包办许给了一个有智力障碍的男孩,并收了人家一万多元的彩礼。她丈夫和她商量,觉得这样的婚姻是把侄女推进了火坑,而如果和人家退婚就要把人家的彩礼钱退回去,不能让那个男孩家人财两空。可是因为家庭贫困三哥已经离家外出打工,连正在山东上大学的二侄女的学费也不管不问,三嫂又患了子宫肌瘤和胆结石。怎么办?如果不管,只有17岁的小侄女将来就要与一个傻子生活一辈子,上了一年大学的二侄女交不起学费就要缀学。丈夫与她商量,孙爱琴说:“我们怎么忍心视而不见,袖手旁观呢。好歹我们是两个人拿工资,拉她们一把也许就改变了她们一生的命运。”当他们把小侄女的彩礼钱退给人家,又为二侄女交了7000元学费,并为患了子宫肌瘤和胆结石的三嫂在巩义安排住院做了手术后,三嫂感动得说,“孙爱琴真是我的好妯娌,我们一个罗山县也没有一个比孙爱琴更好的好媳妇”。
在孙爱琴的心中装的是案件,装的是当事人的困难,装的是家庭成员的冷暖,装的是一名法官与军嫂的良知与责任,唯独没有她自己。但她很坦然,因为只有这样,她才感觉无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