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审判文化 -> 法官随笔

初感巩义法院

  发布时间:2008-11-18 11:08:55



    意念中,巩义是个人杰地灵、经济繁荣的地方。能去巩义工作,我的心一直在向往。

    一、路漫漫,依恋昆明终归巩

    心驰神往并不能跨越空间的隔离。从昆明到巩义之路依然漫长,飞机足够快捷,但费用不菲,对于大多数寒门学子来说,火车是最通常的出行方式。火车上的人流仍是密集,空气仍是污浊,夜晚仍是寒冷。多次提速后的火车依旧眷顾云贵高原的山川险峻,步伐迟缓,经过36个小时的长途跋涉,才缓缓止步于郑州火车站。回望昆明,最感喟于那里天空的神奇,哪怕是漆黑的夜晚,抬头凝视,蓝天白云还会映入眼帘,在某个雨后,还能邂逅久违的彩虹。无论他乡的天空多么美丽,都遮不住游子对家乡的思念,中原大地总让人倍感亲切。

    之前,听人说坐大巴、走高速路,郑州和巩义之间不过40分钟的车程,我本以为下午4点在郑州坐大巴,无论如何在傍晚6点以前能够到达巩义,但事实终会愚弄无知者的判断。晚上6点半,大巴才在某地停下,见有很多年轻乘客下车,我以为终于到站了,便起身尾随,但抬眼望去,分明是郊外,我发懵了,难道坐的是黑车?后来发现还有部分乘客坐在原位没动,还有人嘟哝:周末,去郑州的成功学院的学生还真多。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从郑州到巩义的大巴在成功学院停靠已成为当地人心中的默契。又经过十几分钟的奔波,大巴终于姗姗停靠在巩义汽车站。

    真是在赞叹祖国地域辽阔的同时,出门在外也要忍受漫长行程的艰熬。但巩义法院的热情很快便把交通不便带来的郁闷驱散。

    二、乐融融,巩义法院亲情浓

   (一)院党组:关怀无微不至

    在我到达巩义法院的第二天,见到了张卫锋副院长,他再三叮嘱张庭长,一定要照顾好我的生活,有困难要及时解决。在我到巩义法院的第三周的周一上午,刚好张卫锋副院长到我们法庭视察指导工作,专门听取了我到巩义法院以后工作情况的汇报,并勉励我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不断增强业务能力,尽快成为业务骨干和精英。张卫锋副院长还走进我的卧室,实地查看生活情况,并亲手掀起褥子,查看褥子的厚薄,还叮嘱庭内同志,以后天气将转冷,一定要帮助及时增加被褥。

   (二)同事间:帮助无时不在

    尽管我到巩义的当天已是夜幕降临,政治处周登高副主任还是不辞辛苦,从家中赶往法院帮忙领取被褥、安排食宿,那个热乎劲真让人忘记自己是初来乍到陌生地。为了帮助我们两个外地新来者尽快熟悉巩义、融入巩义,在我到巩义的第二周的周六,周登高副主任专门安排我和黄志军同其他同事一起参观巩义法院第一中心法庭,增强对巩义法院的了解、增进同事间的感情。同一批来巩义法院的王晓琳和朱建超在我到巩义的第一周的周日,热情邀请我和黄志军参观巩义市区,帮助我们两个外地人熟悉巩义路况和风土人情。在我到巩义的第四周,法院选派我和其他六位同事一起前往郑州中院参加档案管理培训,以提升我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增加我对其他同志的接触。不仅如此,更多的是其他同志主动告知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法庭内:亲情无处不有

     同在一个法庭内,朝夕相处,在一起的时间仅次于家人了,营造出浓烈的家庭氛围至关重要。张庭长隔两天总会到我的办公室拉拉家长,畅谈巩义的风土人情。庭内其他同志也利用空闲时间经常到我办公室嘘寒问暖。最热闹的是中午吃饭时,大家围在院子里,边品尝可口的饭菜,边天南地北、海阔天空的漫谈,好像每个人都是智多星,妙语连珠,观点新颖。最有家庭味的是每隔一段时间就到庭内某个同志家里做客,吃上自己同志亲手做的菜肴,真是透人心脾、回味无穷。最难忘张庭长的大气、郑志远的直爽、钟爱军的憨厚、王春明的质朴、王林的真挚,每次回首,各位同志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三、忙碌碌,派出法庭担子重

    早有耳闻派出法庭条件艰苦、任务繁重,对此来巩义之前我已经有一定的心理预期。

   我的工作地点——巩义市人民法院第五中心法庭坐落于巩义市西村镇。办公场所比较破旧,所有建筑物均是一层,只有庄严的国徽和圣洁的五星红旗彰显着派出法庭的威严。现有工作人员6人,其中审判员2人,审判辅助人员4人,2008年审结案件近300起,平均每个审判员审结案件近150起;同时,还要负责法庭审理的以调解方式结案的案件的执行工作,执结案件20起。正好印证了基层法院条件艰苦、任务繁重的耳闻。

    再繁重的工作任务也要讲工作效果,派出法庭的工作效果就是让人民群众满意,人民群众满意是派出法庭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经过在派出法庭的亲身体验,要让人民群众满意,我认为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贴近群众,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要贴近群众,就要尊重群众的诉讼请求,认真倾听群众的意见表达。派出法庭办案人员接触的当事人大多文化素质较低,法律常识不多,没有聘请律师作为其诉讼代理人,其诉讼请求的表达通常并不符合法律规范,其对事实和法律的表述通常也不是很清楚,这就要求派出法庭办案人员多点耐心、多点宽容、多点理解。要贴近群众,就要向群众阐明法理,做到法理与情理相协调。派出法庭办案人员接触的当事人更多的是依照其内心长期积累的道德观念判断是非,这就要求派出法庭办案人员最大限度的做到法理与情理的协调,在法理和情理发生冲突时,要向当事人充分阐明法理,以求案结事了。要贴近群众,就要端正工作态度、改进工作作风。对待当事人,派出法庭办案人员面容要更和蔼一些、语气要更婉转一些、用语要更文明一些。

    (二)秉公办案,做正当利益的捍卫人

   “公生明,廉生威。”道出了增强公权力公信力的正确途径。只有秉公办案、廉洁办案,只有自觉维护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诉求,才能增强法院裁判的公信力。这就要求派出法庭办案人员严格遵章办事,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办事,不越雷池一步,常在河边走坚决不湿鞋。要求派出法庭办案人员管好自己的脚,不该去的地方坚决不去;管好自己的手,不该拿的东西坚决不拿;管好自己的嘴,不该吃喝的坚决不能吃喝。要求派出法庭办案人员自省自勉,始终保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坚决抵制歪风邪气。

   (三)增强素质,做攻坚克难的挑战人

    法院处理的案件多处于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稍有不慎,就可能激化矛盾,酿成事端,因此派出法庭办案人员必须敢于面对艰难险阻,应难而上、知难而进,决不回避、决不退缩;必须持续改进处理案件的方法,持续增强处理案件的技巧,善于发现矛盾、化解矛盾。当今社会变化多端,新问题层出不穷,新法律逐年递增,如果不加强学习、不善于学习,必然落伍于时代,落后于社会,因此派出法庭办案人员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意识,持续增强学习能力,勇于直面新问题,善于接受新知识,持续推进知识体系的更新改造。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概括自己对巩义法院的初步感受,这就是:巩义法院,其实挺好的。


关闭窗口

您是第 12792602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