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9·19”,365天中的普通一日,或许没什么特别,却能给我们留下不平凡的记忆。大国崛起,社会进步,个人成长……都在这样的普通日子里轻舒画轴、开卷如歌。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网络局指导下,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法院网等60家网站共同举办亿万网民共同记录“中国一日”活动。
该活动自9月19日零时启动以来,吸引亿万网友积极参与,其中我院干警周登高、王韬、梁淘淘所写的文章《中国一日:生日礼物》《中国一日:我参加了司法考试》《中国一日:追梦ing》分别被中国法院网刊载,现发表在我院网站上,供大家欣赏。
中国一日:生日礼物
9月19日,早餐后第一件事,习惯性地打开电脑,登录QQ后,意外收到十个生日蛋糕FLASH和六张电子生日贺卡,这时想起自己的生日到了。虽然并不能真正尝到生日蛋糕的甜美,但是有这么多生日的祝福也足够让人兴奋的。
作为70年代农村出生的人,自己很少有过生日的习惯,也几乎没有收到过生日礼物。所以有礼物的生日往往记忆特别深刻,让人难忘的不是礼物,而是礼物中包含的亲情和友情。
记忆中,第一份生日礼物是父亲亲手做的一个万花筒。身子是一个装电焊条的圆柱形盒子,里面放三块长条形玻璃镜子,然后放些花花绿绿的碎彩色塑料片。每一次转动,我都会从那里看到一个美丽的世界,一个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在只有泥巴作玩具的孩子时代,父亲用自己的一双手这给我的童年装点了一份色彩。
为了求学,13岁那年我来到二十多公里外的地方读初三。这也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生活,在艰苦的毕业班经历中,几个年龄相仿的同学给予我生活上的帮助和照顾。在我13岁生日的那天早上,我走进教室发现课桌里多了一个相册和一个带彩页的笔记本,里面是几名同学的祝福。刚到学校一个月的我,感觉了秋寒里的一丝暖意。从那一刻起,我们在共同求学的日子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08年因考察招录对象到一个同学所在城市出差,我们相聚一起谈起少年时的经历。二十年前的一幕如同昨日之事在头脑中清晰可见,那是我收到的第一份家庭之外的礼物。
17岁生日前,我如愿地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七个来自不同省份的同寝室同学组成了一个新家庭。为了增加凝聚力,室友们各自拿出第一个月生活补贴中的五元钱,买来水果和干果,为第一个过生日的我组织了一个难忘的聚会。宿舍熄灯后,7个人围着普通的蜡烛唱起了生日快乐歌,然后又合唱了《少年壮志不言愁》等让人激情昂扬的歌曲。虽然没有真正的礼物,但这也是我收到的最让人快乐的生日礼物。毕业后,也曾经因生日邀请几个朋友聚会,但再也没有当时的意气风发和痛快淋漓。
参加工作以后,单位在每名法院工作人员生日时都会送来不同的礼物,一束鲜花,一张贺卡,一个蛋糕,一条祝福短消息或者一张读书卡,让人在忘记生日的时候多了一份惊喜。对于个人,读书卡是最让人满意的一件礼物。有了读书卡可以拥有更多自己喜欢的名著,品味《古文观止》、《东周列国传》等让人要繁忙中体会到读书的快乐。
不同时期,都会有不同的生日礼物。现实的,网络的,有形的,无形的,每一份礼物都包含着赠送人的一片心意,都会让人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