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审判文化 -> 审判文化

文化建院面貌新

  发布时间:2005-03-26 10:05:55


    位于中原腹地的河南省巩义市是诗圣杜甫的故乡。在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过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美丽传说,修坛沉壁、商汤祷雨昭示古代帝王的冲天豪气,五子之歌、禅让大典浸透先祖们的大智大勇,河图洛书、宋代七帝八陵演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巩义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  

    2002年10月,周建峡调任河南省巩义市人民法院任院长时法院办公条件和环境在河南法院系统并不落后。但是,由于管理方式比较落后等方面的原因。2002年底,法院的各项工作在巩义市名列倒数第一。

    巨大的反差困扰着巩义市法院党组一班人,如何在新的时期塑造素质过硬的职业化法官队伍成为法院党组思考最多的问题,也成为全院法官议论最多的话题。经过近两个月的调研,集思广益,一套旨在以德育人的审判文化教育体系出台了。这个教育体系从引导法官修身做人、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入手,包括了法官学习、修养、道德、进取、敬业、政治、作风、廉正、礼仪、审判十个具体方面,并将“十篇文章”汇编成一本书,全院法官每人一册。

    2003年春节过后上班第一天,巩义市法院召开学习教育整顿动员大会,确立将审判文化的经常化作为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努力使法官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打造一支精英化的法官队伍。

                        打造高素质文明法官

    院长周建峡说:“只有先做一个好人,然后才会做一名好法官,我们开展的审判文化就是要用一种理念教育法官,让他们上班做个好法官,下班做个好公民。”为此,院里每周五集中学习,把内容放在对审判文化的十篇文章的学习和体会上,让大家常学常新。他们还在院办公大楼一楼大厅的电子屏幕上,每天推出一条“法官每日一语”,使全院法官时时处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在学习上,他们经常开展读书活动,成立学习小组、课题小组等。全院青年法官占54%,院里出资10万元购置图书,建起了图书室,每季度开展“读一本好书”活动。去年10月份,该院举办了第一届法学理论研讨会,出版了优秀论文集。

    他们坚持经常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法官,每次院里召开大会,都专门抽出时间,让在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的先进个人上台作报告,介绍他们的工作经验,让大家学有榜样,赶有目标。为提高法官的业务水平,巩义市法院鼓励法官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学习,并且在时间上、物质上提供方便,为法官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他们制定了法官进修高学历奖励办法,规定凡是取得本科学历的,院里一次性奖励2000元。去年9月,巩义市法院与郑州大学联合开办了法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目前,该院已有6名研究生,40名在读研究生,126名本科生。

                          司法体现现代文明

    巩义市法院要求每一个工作人员在工作中要仪表端庄、举止文雅,言谈谦和、法言法语、尊重当事人的人格尊严,并且要威而不怒、严而不粗、文明司法。他们对院长、法官、书记员等岗位人员的行为举止都制定了具体标准,对接待当事人、打电话等用语都作了具体的规范。他们实行法官挂牌上岗制度,使法官彼此互相监督,并接受当事人和来访群众的监督。

    为方便当事人诉讼,该院结合实际制定了12项便民措施,设置了诉讼咨询台、当事人休息区等。在立案时,为当事人发放权利义务告知书、诉讼咨询提示书,引导当事人正确行使诉讼权利。针对某些特殊情况,他们开展了电话立案、上门立案等服务,对经济确有困难、无能力交纳诉讼费的当事人实行司法救助。

    一位70多岁的外地老人在康店马峪沟受雇为两农民看西瓜,由于天气原因,西瓜减产,老人没有得到应得的劳动报酬。城区中心法庭刘晓红接到案件后,立即送达有关法律文书,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庭审理,判决后又冒着大雨,踩着泥泞到马峪沟送达文书,并耐心地做两个被告的思想工作,用真诚打动被告,主动借钱履行判决确定的义务。该案从立案到结案仅用了十几天的时间,老人没想到这么快就追回自己的血汗钱,热泪盈眶,将一面锦旗送到法院。

                          形成司法为民群体

    在法官魏光辉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个红红的“中国结”,它虽然不大,却十分地醒目。他办理过一起离婚案件:在学校工作的李红与丈夫性格不和,已分居多年,二人多次到民政部门调解离婚,都因住房的归属问题达不成协议而未离婚。李红起诉到法院后,案件由魏光辉办理。他按照法律程序,通知李红和她丈夫张华到庭。双方因住房问题相持不下。经过调查,李红现在学校的一间单身宿舍居住,而张华和年迈的母亲共同居住在家里。根据双方的住房条件,经魏光辉多次耐心的调解,双方终于达成协议:房子归张华所有;张华则给付李红相当于房价一半的现金3万元。在魏光辉制作离婚调解书的同时,动员张华到亲戚家借来了3万元交给了李红。看着李红、张华签收了离婚调解书,魏光辉松了一口气。夜幕降临了,魏光辉收拾好卷宗,起身回家。走到办公楼门口时,看到李红仍未离开,魏光辉上前询问情况,李红说:“我没有想到张华今天这么快就把房钱给我,现在银行也下班了,带这么多钱回去,我怕不安全。”魏光辉知道,李红回学校宿舍的路还很远,有一段路还特别不好走。他说:“那我就送你回去吧。”李红骑着自行车,魏光辉骑着摩托车,走了十几里的路把李红送回家。送到后,李红十分感动,她跑到路边的商店买了一个红红的“中国结”送给了魏光辉。

    在巩义市法院,审判文化已使民本意识镌刻到每一个法官的内心深处,并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中,已经形成了一个自觉践行司法为民的群体。采访中我们听到几乎在每一起案件背后,每一位法官身上都有一个便民、利民、为民的感人故事。

                         共谱“院兴我荣”新曲

    法官作为一个地位特殊的职业,人民法院应该根据各自的不同情况,准确地定位一个指导思想来指导自身实现“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巩义市人民法院就是把构建审判文化体系作为一条主线,一个“总纲”,来引领法院的各项工作向一流的方向迈进。一年多的实践证明,以人为本的审判文化使巩义市法院发生了巨大变化,审判文化树了正气,聚了人心,正了院风,促了工作。一位在法院工作了十几年的女法官告诉记者:“过去,我常想,我都四十多岁的人了,再好好工作还能干出个啥?现在观念变了,工作总感觉有使不完的劲,我体会到,只要好好工作,四十多岁的人还真能干成好多事情,取得连自己都想象不到的成绩!”为了充分发挥审判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院党组把从优待警作为审判文化的重要内容,用真情善待每一位法官。在每位法官过生日的当天,院党组送上一束鲜花,送上一句祝福;当法官家里有困难时,院领导第一时间赶到;定期召开不同层次人员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改造机关的职工餐厅,解决工作人员就餐问题;改善办公条件,给各中心法庭修缮了办公楼房,安装了空调、饮水机,聘请了炊事员,更新了部分办案用车。目前,“院兴我荣”成为全院法官的共同追求。

    院长周建峡说:“巩义市的综合实力是全国百强,河南第一,我们巩义法院也要争创全国一流!争一流靠什么,靠人,育人要靠审判文化。”对此,巩义市法院的法官很自豪、很自信地告诉记者:“我们有一套好文化!”

                                                           编辑:李京伟


关闭窗口

您是第 13040271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