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审判参阅 -> 经验交流

从细节处关注世博,看上海的“共同管沟”建设

  发布时间:2011-03-09 13:59:39


     关注上海世博会,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中国城市中常见的架空电线杆、通讯线杆,都不见了。因为在世博园区的地下,一条宽、高均近两米的所谓“共同管沟”已经建成。这条全长6.6公里、总投资约17亿元的管沟已经铺设到位。顾名思义,共同沟的名字意味着,但凡公共设施,包括电力、电信、有线电视、给排水、交通信号等管线尽被囊括其中。

     在中国的城市,民众早习惯了隔三差五道路被挖开的日子:今天是下水管维修,明天是通讯光缆铺设;晴天尘土飞扬,雨天遍地泥浆……传统的管线建设和管理,是由各管线建设主体各自独立负责,由于政出多门,地下空间的管理一直是顽疾,“不涉及利益,没有人管,一涉及到利益,相关部门又都要负责起来。” 建设共同管沟从技术上讲并无难度,但在中国,推进的步履却一直艰难。和盘根错节的地下管线一样,管线背后的利益格局颇为复杂。一直以来的惯例是,自来水管、污水管、电力管线、煤气管、通讯电缆等管线铺设各自为政。多头管理、利益平衡的结果是,城市的道路不断出现拉链现象,挖了埋,埋了再挖。

    除了避免以各种名义反复开挖道路,共同管沟的优点有很多。它可以确保道路交通功能的充分发挥、综合利用地下空间、确保生命线的稳定安全、保护城市环境、增强城市的防灾抗灾能力。它还可以降低路面的维护保养费用、增强路面的耐久性、确保道路交通功能的充分发挥。由于综合管沟内设有巡视、检修空间,维护管理人员可定期进入综合管沟进行巡视、检查、维修管理,因而可以确保各种生命线设施的稳定安全。随着电线电话线的地下化,不仅可以消除步行者的许多障碍而且还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在发生火灾时,由于不存在架空电线,还有利于灭火的快速进行,将灾害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上海曾是中国共同管沟的最早建设地之一。1993年,就启动建设了我国第一条现代共同管沟--浦东新区张杨路共同管沟;此后松江新城、安亭新镇亦有效仿。上海正希望借世博的契机,重新拾回在城市地下管线革命中的领头地位,上海市建设与交通委员会已经在酝酿调研,在全市推广共同管沟的可能性。

    上海世博园区共同沟的建设,受益于这次世博会,但如何将共同管沟的建设辐射至全市、全国,不是技术问题,也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一个利益问题,体制问题。在国外,有关法律会强制管线进入共同沟。对所需支付的费用也有法律参照,但目前我国没有相关的立法。今年上海“两会”期间,上海市人大代表还曾提交书面意见,建议加快启动推广城市“共同管沟”建设。而推广工作的首要条件,必须先立法。

    我们期待中央政府和人大尽快对此立法,进行规范。这可能是前所未有的上海世博会,留给中国城市建设的又一个细枝末节却意义重大的启示。


关闭窗口

您是第 12796094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