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诗,多年父子成兄弟。以我的理解,父子经过长的时间的生活碰撞,互相影响,就成了朋友般的关系。这样的变化需要一个的过程。我同父亲关系的转变验证了这句话。
在进入大学前,出于望子成龙心切,父亲一直对我非常严厉。而我偏又天性顽劣,个性倔强,冲突与对立是难免的。由于我的不服从、不听劝、不认错,引发家庭“暴力”是再自然不过的事。那时对父亲的感情敬畏的成份多些,掺杂着敢怒不敢言的无奈。怨气积累多了就会闹出事儿 ,暴发了我唯一的一次反抗行动。趁父亲不注意,我从背后将书用足了力气砸了过去。凭我的力气是不可能伤害到父亲的,结果只是激怒了父亲,换来一顿皮肉之苦。
与父亲的对立情绪到高中时开始缓和,一方面是父亲也感觉到我已经是大孩子了,开始转变教育方式;另一方面我在成长中体会到了父亲的用心良苦,逐渐理解了父亲的严厉。后来又发生了父亲偷看我的日记事情,不仅没有破坏我对父亲的信任,反而增进我对父亲的包容。日记写在中间有几页彩色画的本子上,有一页画的背面是我从书中摘抄的一个父亲鼓励孩子奋斗的话:孩子,你想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精彩,你就要去尝试别人认为你可能做不到的事。当我发现那段话后面有了父亲的签名的时候,我意识到他已经看过我的日记了,并误认为是自己创造了这一至理名言,并自豪地签下了名字。这件事让我认识到了父亲在严厉外可爱的一面,改变了父亲在我心中专制形象,拉近了我同父亲的距离。
我到大学后父亲开始反思子女教育中的失误,由批评式教育转向鼓励式教育,培养我的胆识与能力。大学的第一个暑假,父亲开始带我到附近的小饭馆里喝酒,并教我划拳,学习北方男人应有的粗犷与豪放。就在“爷俩好”的喊声中,我开始了喝酒的经历。然后是父亲教我学打纸牌、麻将,教我如何在牌局上同他人交谈,并腾出位子给我练习的机会。在他看来,这是成年男人交际的手段。可惜我对麻将与纸牌一直是缺乏天赋的,总是出错,这时候父亲已经不象过去一样指责呵斥我,而是耐心指正我的错误。有时候还会借助我出错的机会拿我开玩笑,然后不等别人乐自己先呵呵笑起来。同样是在大学的寒、暑假里,我跟着父亲学习修理家用电器、学着动手修理家里的摩托车,父子俩人双手沾满油污,配合着摆弄好了家里故障电器、家具。通过与父亲的合作,我对父亲多了几份敬重。
参加工作后,我同父亲的关系越来越融洽。父亲开始就家庭重要开支等事情征求我的意见,开始将家里的一些事情交于我处理,开始给我讲述他在工作中的快乐与不快乐,开始向我学习新东西。在不断的交流过程中,父子互相鼓励、互相支持。特别是父亲公司里的一场误会,使我更加认识到父亲的坚强,也认识到自己在父亲心中的位置。父亲在一家公司兼任两职,因为工作需要其中一项工作由他人担任,公司下文免去父亲所兼任一个职务。文件印发时漏掉了“所”字,成了免去父亲兼任的两个职务。父亲认为自己被单位除名了,第一个打电话告诉我,我一个劲儿开导他,失去工作也无所谓,可以另找机会。父亲虽然对公司的行为难以理解(因为父亲在公司一直做得很出色),但还是劝我别有思想压力,不要因他的事情影响工作。父子两个在电话里谈了很久,没等电话结束,公司通知收回错误的文件。父亲那种处变不惊的人格感动了我。单位为他配置了电脑、联了互联网,他开始向我学习如何上网,如何查询我在网上发表的文章。每次学会一些东西,他都会象我当年那样兴奋不已。最有意思事情的是父亲跟我学习发短消息。除夕的晚上,父亲看到我在忙着发祝福短信,就产生了学着发短信的念头。我就一步一步地教父亲操作,直到他可以熟练地转发、编发。父亲开始给他电话本上的每个人发送短信,然后耐心等别人回复。如果等不到回复,他就会给对方打电话询问是否收到。我取笑他不但资助了中国移动,还帮助了网通公司赚取电话费。父亲象个孩子似的笑笑,仍乐此不疲地玩起来。
父亲说,我们父子的关系是传统但不封建的,是有序但又民主的。我想说,我们是父子,也是朋友,很好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