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中,沟通无处不在。有效的沟通,带来了理解、合作、共赢、互利;失败的沟通,导致误解、偏见,甚至引发憎恨、冲突。因此,沟通是门学问。法院的民意沟通,如果科学、合理、成功,将成为获得民众理解、支持的有效途径,为司法公信力、司法权威性的提升夯实基础;相反,沟通上的错位和失误则可能造成民众的误解与偏见,甚至引发对司法公信的质疑,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那么,怎样的沟通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呢,不妨让我们“有话好好说”。
有话好好说,“说什么”很重要。若要表示诚意,最好的办法是拣沟通对象感兴趣的内容说。民众对法院什么工作感兴趣?恐怕最关注的还是法院审判的案件。以往,民众的眼球可能更容易被那些新、奇、特的案件情节吸引。但随着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对司法透明的渴求,现在民众更多地关注起司法制度如何运作,或者说,手握法律之剑的法官们如何评判种种纠纷,而这些评判对社会生活又会产生何种影响。这其中包括司法的过程、判决的依据乃至审判遵循的法律原则。如果关注一下网络评论,就会发现每当有热点案件判决,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百姓,讨论最多的都是“为什么这么判?”所以,要打通法院与民众之间“沟通”的话匣子,不妨让我们更多地、主动地将话题聚集于揭示法律适用背后的司法规则,判决主文背后的心证过程、法官观点背后遵循的法律原则。
有话好好说,“怎么说”值得深思,正如卡耐基所说:“我们没有办法经常使人感到满足,但我们可以把话说得使人高兴。”事实上,现在很多法官在化解矛盾过程中都懂得运用心理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与民众沟通,同样要讲究方式方法。近几年来,法院通过司法公开活动向民众公开了大量的信息。但法律毕竟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如果不作任何加工、原汁原味地展示,民众未必能够完全理解。比如,法院判决书上网是司法公开的重大进步,但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很难从浩如烟海的判决书中看出法律原则、适用规则的端倪。这就像谈物理学定律,既可以像爱因斯坦一样用三页纸论证狭义相对论,但真正看得懂的人寥寥无几,也可以写成深入浅出的经典科普读物《时间简史》,让普罗大众既能看得懂,又有阅读乐趣,无形之间还提高了国民科学素质。法院的民意沟通也一样,要动脑筋,将枯燥的法律适用过程用民众乐于接受的形式来表达。在兼顾法院权威性的前提下,做到专业、准确的内容与风趣的表达相结合,将公信、透明的措施与当下司法热点相结合,讲述案件背后的法律原则时与活泼的文风、文体相结合,通过恰当的沟通方式,让民众愿意听法院说,也听得懂法院说。
有话好好说,除了“说什么”和“怎么说”之外,还要注意选择“在哪说”。民意沟通的对象是民众,但法院不可能同每一个人面对面的沟通,这就有必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平台,让每个人既能听得到,想回应的时候也能说两句,有听有说、有问有答、有商有量才算得上真正的沟通。以往,找这样一个地方不容易,当年偌大的纽约城,也只有时代广场适合作为消息的发布地。好在信息化技术发展迅猛,如今时代广场传播信息的功能早已让位于facebook,互联网成为最方便、快捷的“发言地”。法院“触网”其实已有数年,最高人民法院早在2009年5月即已在其官方网站开通了“民意沟通信箱”。上海等地法院还开通了微博等网络利器用于民意沟通。这些都已成为民众听得见、能回应的重要沟通渠道。但是,由于受到网民浏览习惯、网站知名程度、话题显著性等影响,目前法院网络沟通平台发出的声音仍不够响亮。若要放大沟通平台的功率,一方面,要注重培育这些平台的品牌,吸引“粉丝”,提高知名度。另一方而也可以借助那些已经成熟的网站,这些经过长时间市场竞争孕育出的网络平台,不仅有着大量忠实的“粉丝”,而且对如何增加话题显著性有着丰富经验。利用这些平台,与民众“近距离”接触变得很轻松。比如不久前,上海徐汇法院就曾作客新民网开展知识产权审判微访谈,短短一小时与70多位网民展开互动,围绕知识产权保护热点问题,法官评案说法,网民听得兴致盎然,民意沟通的效率提升显著,来自法院的“声音”明显放大。
民意如水,司法如舟。在全社会营造水和舟的和谐脉动,就从“有话好好说”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