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廉政教育基地出来,“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这句话一直在我脑海里盘旋。无论是高官达人,还是平头百姓,如果沾上了贪欲二字,人生就会被其控制,宛如吸了毒品一样身不由己,变得坎坷多灾多难,走向覆亡。
人人都知道贪欲的厉害,但是人人都抱有侥幸的心理。最后,不是所有人都能逃脱贪欲的俘虏。记得前一段热播的电视剧甄嬛传中有一句台词:“您贵为皇后,还有什么不满足?”“人心太过不足,权柄有朝一日下移,她怎么肯?”。正如李白所说“物苦不知足,得陇又望蜀”。目前,贪欲真实版犹如走马灯似的在网络上上演着一幕幕悲剧和闹剧,此后被作为廉政教育的实例警醒干部,警醒世人。
西方有句格言说“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触目惊心的贪腐事例也同样不是偶发或者意外。当出事成为必然,不出事成为侥幸的时候,已经历经了很长时间的挣扎和纠结,最终完全丧失了正常人的准则和畏惧。所谓“事出有因”,这些原因就是点点滴滴的不起眼的小事,小事的不规范,酿成了大祸,“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因此,不要以为贪腐是大人物的事情,它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暂时没有违法犯罪,只因量变还未达到质变。这就要求我们规范自己的行为。
首先是守规矩,不搞特殊化、有集体主义观念。确有一些人把违反纪律、道德和法律不受追究谴责,作为炫耀的资本。比如上班不守规矩,迟到早退旷工。比如办案不讲正义,为蝇头小利丧失原则。比如赚钱不讲道路,什么钱都敢花。比如为博取眼球,什么话都敢说,什么事都敢做。这些看似小事,终将酿成大祸。又有些人没有集体主义观念,乱扔垃圾,乱停乱放,乱闯红灯,眼中没有他人和集体,最终伤人必害己。
中国千百年的传统是家天下,就是以家为单位实现对社会秩序的管理。这种传统必然造成中国“人治”和“熟人社会”、“凡事找熟人”的现状。但是这并不是搞特殊化的理由。如果事事都搞特殊化,必然置原则于不顾,必然违法乱纪而不自知,必然伤害国家的根本,最终难逃法律的惩罚。
其次是勤俭节约。《治家格言》中说道吃菜根淡中有味,守王法梦里无惊。违法乱纪只是贪腐行为的表象,实质是对简朴生活的不满和追求奢靡的生活的欲望。当觉得菜根没有滋味,必然去追寻甘肥,求而不得,必然出卖手中的原则、权利和他人的利益。所以,王廷相《慎言·见闻篇》说贪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 《左传》说“怀必贪,贪必谋人;谋人,人亦谋己。”就是这样的道理。
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公务员,薪酬虽然不高,但维持温饱还是勉强可以的,实在不必冒着风险去追求口舌之欲,追求衣着光鲜,追求住所奢华。仔细想想,口舌之欲必然带来身体机理的损坏,衣衫亮丽必然带来意外之灾,豪华的住所自己又能使用多少呢?财富再多,一日三餐,一餐一碗而已。
第三,要教育好子女亲人。纵观贪腐的事例,无一不是妻子儿女、兄弟姐妹、情人朋友把自己拖下了贪欲之水。亲人不容易引起自己的警醒,在“枕头风”猛烈的吹拂下,宛如被温水煮的青蛙,一步步麻痹地走入危险的牢笼中。湖南省高院某院长贪腐的事例现在还历历在目,先是妻子以儿子的利益作为诱惑,要求院长出卖原则,之后,儿子、妻子和侄子三人串通一气受贿,区区小利,最终把院长、院长爱人、儿子和侄子送进了监狱。当一家人各在监狱,痛悔不可能不是真的。“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如果进了监狱,做的又何止是马牛?古人都知道“儿孙若如我,留下财富做什么?儿孙不如我,留下财富空遗祸。”
世事无常,不求起落, 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