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立冬,不知不觉中,秋天结束了。
醒来时,听到窗外滴答的雨声,仿佛时钟在不急不缓地走着。岁月,总是如此无情,不管你是多么想挽留,它都是照旧的急匆匆地走着。岁月,又是如此多情,它给我们太多美好的时光,让我们去品味,去回忆,去感受。
在记忆,秋天永远是最美的。还记得,大学里向校刊《大学春秋》投递的第一篇稿子是《北方的十月》,辩才学最后结业考试抽到的题目是《我最喜爱的季节》,初秋和宿舍好友夜登歌乐山第一次看到成群的萤火虫,中秋在号称西政布达拉宫的楼顶赏月,某同学的大学毕业留言册上被留下了《秋风辞》里的一句话“兰有秀兮菊有芳”,自己曾经在山上的竹林里刻下励志的话,伏在图书馆的桌子上写下的《求学》--
秋寒消暑碧草黄,南徙客雁鸣惆怅。
辞却中原桑梓地,毓秀法府研律章。
读书本为谋稻粱,矢志不移法商秧。
立志反掌履志艰,勤学苦读惜时光。
三更灯火五更鸡,挑灯迟眠读书郎。
不求书中黄金贵,唯有成才慰高堂。
忽闻窗外风雨急,恍如阵前战鼓响。
心怀志气直奋起,明朝凤池雄风扬。
正如郁达夫先生在《故都的秋》里讲到: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北方的秋,似乎更有滋味,让人喜欢得如醉如痴。
我喜欢秋日里的荷塘,那里写着简约的诗意。经过盛夏的肆意地生长开放,曾经的满目的苍翠和娇艳,现在只是繁华落尽后的一份淡淡的孤寂和悲凉。干枯了的荷叶浸泡在冰冷的水里,褐色的枝杆站在那守候着曾经为自己遮风蔽雨的亲人。一起经历繁华后,又一起慢慢地化为池中的塘泥,完成了“尘归尘,土归土”的轮回。我想,一个新的生命也正在它们的滋养中等待着来年夏天的怒放,一种强大的力量在沉静的水里慢慢地,悄悄地积蓄着。
我喜欢秋日里的小岛,特别是午后的小岛。环岛的小路上铺满了红的,黄的的叶子,有一些叶子绿色尚未褪尽。很少有人在这么凉的时候上岛,所以显得格外安宁。路边的灌木丛里挂满了红色的小果子,让这个清冷的小岛暖暖的。接近水边的芦苇,顶着毛茸茸的芦花,在风中轻轻地摇摆着,配着水中闪闪的波光,有些似梦里的情景。白色的鸟在湖面上自由飞翔,水鸭偶尔会窜出芦苇丛,在湖面上拉出长长的波纹。蓦然想起伟人的《沁园春.长沙》中的“万类霜天竞自由”,自然又想到“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等,又想起年少轻狂时曾经写下的:
夜幕垂江水生风,
风舞弱柳伴蛙声。
声声唤落银河星,
星落江中如灯影。
漫江风云起又止,
河水东逝万物同。
尘世沉浮谁主宰,
犹忆当年毛泽东。
当初春风中的青春少年,如今已经是“鬓微霜”的模样,但只要有“会挽雕弓如满月”的胸怀,这一切又何妨!
我喜欢秋日里的林子,这才是我心中秋的样子,一个绚丽多彩的季节。孝大铁路旁边有片银杏林,金黄的扇形的银杏叶煞是漂亮。两片叶子就化成一只振翅欲飞的蝴蝶,不知道演绎的是庄子还是梁祝?银杏林旁边是黄枫林,每片叶子都是黄绿相间的艺术品,秋叶的静美得到了最好的诠释。再往前走出来,是高大的梧桐树或黄杨,在逆光的角度看,也是金灿灿的一片。树下的草坪上,落满了叶子,也是五彩斑斓的样子。走在林子里,感受着叶子在生命最后的惊艳,何尝不是一生最好的境界?既便是岁月催人,也要优雅地多彩地老去。
我喜欢秋日里的山林,喜欢山里如火一样的黄栌。携家人秋日登高,走进漫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南山,整个人的情绪都会燃烧起来。穿过林间小路,头顶是金色或火红,中间是黄色或绿色,脚下的石阶上是缤纷的落叶,成了名符其实的五彩路。如果说,秋是一首歌,南山的秋绝对是气势磅礴的交响乐;如果说,秋是一杯酒,南山的秋可以称得上闻香即醉的佳酿,让人醉倒在这片秋色里。南山的秋里更浓烈的是对家乡的爱恋,这里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的都会让人无限的热爱。
我喜欢秋日里的野菊。生在山林里,顽石缝,峭壁上,大道边,土墙根。虽然毫不起眼,但散发着特有的清香。父母亲喜欢采来泡茶或作枕芯,据说有明目安神的功效。每年都会收到父母制作的菊枕,梦里时常会有赏菊的境遇,曾经试着写下梦里的情形——
驱车近田舍,迈步入农家。
秋叶红似火,远山飘赤霞。
青蔓绕柴扉,瑞雪隐篱笆。
门前清溪流,嬉水红掌鸭。
庭院融秋色,台阶飞落霞。
无赖稚子头,斜插瘦黄花。
餐风饮夜露,芳泽出清华。
慕君性高洁,采菊东蓠下。
已经立冬了,回味秋日里的每一天,都感觉象是一次愉快的旅行,有视觉冲击和味觉的满足。又象品味一杯甘甜可口的茶,回味无穷,意犹未尽。回味中,又期待着第一场冬雪,围着炉火,念念“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再期待新春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