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读《我所理解的生活》,个人偏爱于传统经典和文艺范儿,所以韩寒不是我的书单中的作家,但其追求自由真实的个性却值得点赞。
在书中有段答台湾记者的对话,问:能协助你获得自由最重要的工具,你觉得是书籍,还是网络,还是钱?韩寒答:是打开家门的钥匙。这个八零后青年作家的观点,有点出乎人意料,也启示了我对家与真实和自由关系的认识。这让我想起与儿子的一段对话。儿子在学校表现比较乖巧,在家就有了任性的毛病。问儿子:难道你就不能像在学校那样听话吗?儿子说:我在学校面对的是老师,在家面对的是亲人,能一样吗?孩子已经有了在不同场合扮演不同角色的意识,成年人更是这样,在不同舞台上表演着不同的自己,在外多数人像韩红在《一个人》里唱到的“一个人买来面具,
假装着强悍,跳进人海里”。
家人面前,我们是一个没有过多约束的自由者,可以做一个不太完美的平凡人,个人的本性和弱点可以充分曝露出来。结婚十年,我和妻子也从当年恩爱小情侣走到了如今抠脚老夫妻的阶段。记得一次外出回来,累得像狗一样,我和儿子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妻子说:你、还有你,马上给我洗澡去!我说:算了,太累了。儿子说:对,我们偏不,你又不是家里当家做主的人,我们不听你指挥!面对耍赖的爷俩儿,妻子无可奈何地摇摇头。父子俩呼呼大睡去了。所以,对于我,最好的放松不是KTV,不是足疗,不是拼酒,而是和家人在一起,你放下的不仅是压力,而且还有硬撑着的强大完美的心。
家门外面,是繁华的大千世界,但与自己关系不大。家门里面,才是自己的天地,完全按照自己意愿构建的世界。如同韩寒所倡导的“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我喜欢的一切在一起”。让人喜欢的也许只是几本百读不厌的书,几支简单的曲子,几幅喜欢的画,几件好玩的小玩意儿,配上一张不大的茶几,一束散发清香的花儿,一杯不浓的清茶,不需要太奢华,也不必苛意清苦。我的地盘我做主,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就收纳进来,凡是自己不喜欢的,一概拒之门外。凡是开心的,就去做,凡是不开心的,就不去想它。细细品味鲁迅先生的“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的超脱,知足常乐,自得其乐,哪里还有什么烦恼和不安?
走出家门,让人感觉安全和踏实的是家乡。每次旅行或出差归来,出了高速收费站,我都会深深呼出一口气。可能个人情商较低,一直认同“好出门不如赖在家”的老话儿。踏上家乡的大地,亲密接触我熟悉并爱恋的一切,就会感觉特别安全。习惯了小城市的生活状态,喜欢可以不急不慢地步行去上班的节奏,喜欢可以从容应对生活中一切的状态,喜欢与家人、朋友近距离的居住的氛围。因为生活圈子小,一句“你的亲威XXX是我亲戚XXX的XXX”,两个互不相识的人就会马上就成熟悉的朋友。谁靠谱儿,谁不着调儿,一个电话就会把一个人调查得一丝不挂。为维系这种熟人社会里的人际关系,多数人会保持一份特殊的友善,让人有无须提防的安全感。
所以,对于家乡,总有着特殊的感情。还记得大一寒假从重庆返家,发车前一天铁路隧道发生坍塌,临时由襄渝线改行成渝线绕行至西安、洛阳,坐了两天多的火车后乘坐大巴回家。刚进入巩义境,行至回郭镇,猛然有了特别踏实的感觉,仿佛遨游了外星太空后站在大地上。我兴奋地对同行的师兄说:你看那是去我们初中的路呢。师兄以陌生的眼光看着我。
除了家乡,能让人心安的是无形的家园,可以安放精神的家园。对家人、家庭、家乡的感情,都可以放在这里面,因为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家园里还应当更有更多的别人看不到、摸不到,但能触动你自己的东西。这个家园里,可以是雄山阔海,可以是深壑幽谷,可以是崇山峻岭,可以是一马平川,可以有百万雄兵,可以是独钓寒江,可以有万紫千红,可以有一枝独秀,可以天天高朋满座,可以随缘蓬门始开,你可以用君临天下的胸怀去俯视一切,你可以用静观花开的心境去欣赏一切,你是家园的主宰,你是自己心情的主人。心安自然一切风平浪静,心静自然花好月圆。
我生本无乡,心安是归处。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陶渊明,每个人的梦里都有一个桃花源。最远的旅行是从自己的身体走到内心。曾经用“地图”作为昵称好多年,一直希望能够找到有这么一张通向我的家园的地图,开始了数年的历程。
现在细想,当你决定启程的时候,已经进了这个家园的门里,不识庐山真面目,无非只缘身在此山中。怕的是你不知道去寻找这么个让精神回归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