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她出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12岁时,父母做主把她许给了小她三岁的父亲,出嫁时,父亲还在读高中,后来父亲读大学、教书,一直在外奔波,她一个人带六个孩子,其中的艰辛非常人能够体会。
记忆中的母亲总是一个忙,忙家里,忙地里,忙孩子。我上四年级的时候,为了挣高工分,母亲争取到了去豆腐坊的活,豆腐坊的活都是在晚上进行,第一天晚上,母亲早早地催着我们吃饭,快速地把猪喂了,然后从外面把门反锁出去了。我和妹妹两个害怕极了,搬了凳子抵住门,巴巴地等姐姐回来。姐姐下夜自习回家打不开门,急得用脚使劲踢门,我和妹妹在里面哭,姐姐在外面哭,半夜母亲回来了,抱着我们三个哭,那段日子,母亲每天都是披着星星出去,踏着月色回来。
母亲是个能干的人。小时候,我们的家是两间破窑洞,潮湿、阴冷。后来母亲就下决心盖房。她领着一帮乡亲亲自烧窑、做砖,一点一点地盖起了三间砖瓦房,这在当时的农村是件很了不起的事。母亲的农活做的也是有口皆碑,她种的旱地麦子创下了亩产八百斤的高产。母亲还是村里的第一个养鸡专业户,80年代初,她用土方法孵小鸡,养了四五十只鸡,用麸皮拌野菜、草、浮萍喂鸡,每天都能获二十多枚鸡蛋,极大地改善了家里的生活条件,记得有一次下大雨,母亲去地里干农活,没能及时赶回来,小鸡们受了惊吓,挤成一团死了许多,母亲回到家里心疼地哭了许久。
母亲有双巧手。小时候我们穿的衣服,都是她自己纺花织布,自裁自做的。那时候家里穷,细粮少,孩子多,家里还有老人,母亲就想方设法地粗粮细做,她把红薯面烫了,擀成细细的粉丝面条,出锅时,用勺子倒一点点的油,切两瓣蒜炸热浇入面条里,满锅的香味。蒸馍时,母亲把馍捏成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形象,逗我们开心。有了母亲的爱,再苦的生活在我们都是甜的。
母亲是个热爱生活的人。她在阳台上种西红柿,在楼下花池里种豆角,八十岁高龄时,还搬了梯子上房顶摘豆角,她还种了各种各样的花。对生活从不将就,七十五岁时,她瞒着我们把家扒了个底朝天,然后打电话给我们说要装修房子。母亲的家永远都是干干净净,比我家强了不知多少倍。
如今,母亲老了。老了的母亲却有着一颗不服老的童心,她陪孙子打游戏,赶潮流用上了智能手机,无师自通地学会了斯诺克台球进球规则,花十元钱买了处理的枕巾,拆了做成有模有样的靠垫,着实让我钦佩不已。
又一个母亲节到了,希望我能一直陪母亲过下去,祝愿母亲长命百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