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审判文化 -> 文化生活

【共读|分享】成为更好的自己

  发布时间:2018-07-04 17:36:16


给大家推荐《大学》这本书,不仅是因为它在中国久负盛名,甚至被誉为四书之首,更是因为我对它的那份难舍的情结。

我对《大学》一直有一份“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之情。这一方面是因为我一直很遗憾自己的全日制原始学历是中专,这使得自己的基础和文学的功底与本科生相比要薄一些,另一方面是因为时间的关系,自己也很少有机会系统的读一读国学经典。还记得有一次开会我和周院长(当时法院的政治处主任)坐在一起,开会前周院长拿着拼音版的《大学》,准备温习书中的部分内容回家讲给孩子听。看到这,我想想自己虽然读了法律硕士,但比起六七岁就学《大学》的小朋友真是深感自愧不如,便下定决心有时间一定要读一读《大学》。再以后单位组织读书活动,我就利用值班晚上的时间认真将《大学》读了两遍,尽量要求自己从生僻字的读音到注解都要认真体会并随手写下心得。

推荐理由: 

以前只见不断有人引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慎独”、“财散而人聚,财聚而人散”这些话,虽然自己也说,但却一直不知道出处,直到自己读了《大学》才明白这些话都出自该著作。 

通读完《大学》,我认为与其说《大学》是一本书,倒不如说他是一篇文章来的更为贴切。 

虽然从《大学》的立言宗旨而言,它是把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作为服务对象的,所以其内容基本上都是为当时的阶级统治服务,但在今时今日还是有不少借鉴意义的。比如他简略地把三个大道理(“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八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用一段文字进行了阐释,言简意赅地揭示了从人的个性修养,到家族家庭的管理,再到国家治理的大道理,让人不由得对“以身作则”是挈矩之道从情感和理智上都深感认同。 

《大学》认为:“修身”的先务为“格物”、“致知”,就是首先要明白事物的善恶、吉凶的因果关系,并促使自己除去被利欲所染的习气以恢复固有的善性,然后通过“诚意”和“正心”的修养工夫,追求道德、才智上的自我完善。这四者就是“明德”的重要内容。而“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亲(新)民”了,如果能达到“明德”、“亲(新)民”的相统一,最后就达到最高境界即“止于至善”。 

当然,就我们个人而言,它是在要求我们人人做到正心、诚意,个人能修身、齐家,从而为治国、平天下打下基础。可以说“明德”、“亲(新)民”、“止于至善”是总纲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具体措施,“修身”是中心任务。这对我们提高自身素质、单位选用人才和培养公务人员工作以公心不以私利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gyfy    


关闭窗口

您是第 12787778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