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队伍建设 -> 法官风采

最后一个吃饭的人

  发布时间:2018-10-19 16:35:33


张军辉是我院竹林法庭庭长,竹林法庭在我院前三季度绩效考核中审判部门排名第一。在作经验介绍时,军辉庭长谈到自己的管理经验是作全庭最后一个吃饭的人。到吃饭的时间,只要有人工作任务没有完成,他就主动过去指导帮助,决不让一个人掉队。他认为,一个人需要加班一个小时的任务,两个人一起努力可能用不到半个小时,全庭人共同努力,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慢慢地,在全庭形成了千斤重担众人挑,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氛围。作法庭最后一个吃饭的人,体现了一名巩义法院中层干部的责任担当。

让我想起一位既是单位的领导,又是我工作中的老师,曾经定下的工作规矩,作为部门领导要有“第一个到岗,最后一个离开”的精神。领导,领在先,导在后,就要做给下级看,领着下属干。只有这样,一个部门才会有好的风气,一个单位才会风气正,人心齐。

这也让我想起了我的祖母,一个虽然没有读过书,但却深明大义的人。在我上学期间,因祖父是医生,父母也有工作,做饭等家务多数由祖母承担。 祖母虽然做饭,但一直是全家最后一个吃饭的人。做好饭后,如果是过年过节,通常先要供奉祖先,祈求保佑家人平安顺利,然后才开饭(我岳母做的一样);如果是农忙,用她的话说必须要等到“出力的人”先吃饭,其他人才能动筷子;如果家里来了客人,第一碗必须先端给客人;家里请人建房或做其他活儿,必须等工匠收工入席,家人才能开饭。祖母对晚辈极其宠爱,但做人做事的规矩却不容违反,特别是对说脏话等失礼的事,无论大小都要严厉指出,要求改正。 

最后一个吃饭,让我看到祖母内心的价值追求。全家人的平安顺利,对劳动者的尊重,对客人的恭敬,对帮助者的感恩,永远都在她的自我之上。这是做人的道理,懂理明礼治家,才会有好的家风。

谈到家风,让我想起了巩义康百万庄园里有幅楹联“端洁退让”,它是康家对后世子孙的教诲,这四个字是康家人的品德。庄园镇馆之宝留余匾里也有“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放宽一分自有为余味”退让思想。康氏家训里“经商结交务存吃亏心,酬酢(交际应酬)务存退让心”,同样倡导的是退让。在利益面前的退让,体现了豫商的精明和开明,传承的是“留余忌尽,昌家之道”,遵循的是《易经》中“日中则昃,月盈则食”的大智慧。 

作最后一个吃饭的人,懂得退让,不是消极推责避事,不思进取,而是要识大体,顾大局。相对大局,就是小的自我。把小放在大上,为“尖”,如果没有周围的包容和呵护,易折易断,易伤人伤己。把大放在小上,为“夵”。古同夲 ,夲者,進也。从大十。言其進之疾、如兼十人之能也。识大体,不仅自己能做好,也是让他人舒服的高情商;顾大局,不仅自己会做好,而且所在团队也能做好。

退让又让我想起了范仲淹《岳阳楼记》里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这种“先忧后乐”精神,也正是共产党员的红色基因。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说:“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以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既要有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人”的勇气,更要有做“最后一个吃饭人”的大气。先忧后乐,知易行难。所以有些人“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悔之晚矣!反思己身,有时也会执着于个人利益,迷茫困惑,失落消极。《孟子》里有句话“人皆可以为尧舜”。虽然每个人并不完美,但只要有追求,秉良知,处理好先与后,大与小,进与退的关系也并非难事。正如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修养》提倡: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努力锻练,认真修养,尽可能地逐步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和品质。 

认真思考“先忧后乐”,受益颇多!


关闭窗口

您是第 12788775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