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 返回首页
当前位置: 审判参阅 -> 法官论坛

传承之火生生不息,七十年奋进谱写壮丽华章

  发布时间:2019-10-15 11:04:24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如今的郑朝阳副院长已是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回顾这些年不由感慨万千。 

 郑贵耕同志是巩义市人民法院退休老院长,他退休后,仍是学习不止,工作不休。父亲在乡镇的兢兢业业工作经历从小影响了郑朝阳同志,他在乡镇法庭一呆就是15年,从基层书记员做起,现在已是巩义市人民法院现任副院长,说起这父子二人,巩义法院人都很赞叹。习总书记曾提出,“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郑贵耕老院长和郑朝阳副院长正是通过父子间的薪火相传,在这数十年间为巩义法院的建设做出了不少贡献,也用他们的行动和精神影响了两代巩义法院人。 

父子两代经历了中国发展、城市变迁、巩义法院建设的不同时期。两代人经历了从“法制国家”到“法治国家”的改变,他们之间的法院人精神传承,不仅承载的是一个家族之间的光荣与梦想,也见证着中国法治建设的进步,见证着我们的国家历经变革迎来崭新时代。 

 年近80岁的郑贵耕老院长,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做一名教师,工作以来始终兢兢业业,尽心尽力为群众办事。因为其极具责任心,很快便被乡政府、教育局、市委借调,后在信访等部门工作,最终从事了人民法院的工作。面对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他在乡镇工作中总结出了“三千工作法”,即千辛万苦,千方百计,千言万语。在一次遇到某乡群众不愿意交公粮的问题时,他千辛万苦了解到背后的原因,千方百计为群众利益奔走,千言万语和群众进行沟通,最终群众由抗拒的态度转变成争先恐后交公粮,这让其他青年党员深感敬服。郑贵耕老院长在工作中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善于反思、重于落实的工作作风,影响了当时一起共事的很多人,他的工作事迹在如今也让很多年轻一代深受打动。 

 郑贵耕老院长退休后,依然选择继续为社会奉献个人力量,无偿从事教育事业。然而在2013年,郑贵耕老院长突然暴发心脑血管疾病,行动不便、说不出话来。但是,他凭借自己仅存的清醒意识,将工作中的坚韧不拔精神运用到与病魔作斗争中,凭借顽强的意志力,每天锻炼4小时以上,努力发声,由于右手无法握笔,他就苦练左手写字。经过几年时间,郑贵耕老院长奇迹般的康复了,不仅说话利索,行动也恢复了正常。之后,他继续开始从事无偿教育工作,跟他学习书法的学生还在很多比赛中获得了不错的奖项。 

 受到父亲影响,郑朝阳副院长在大学期间选择攻读了法学专业。1990年到巩义法院工作后,先是做了一年书记员和三年半助审员,之后在条件艰苦的乡镇法庭一干就是15年。有父亲做表率,郑朝阳同志勤奋好学,做事极具效率,不怕苦不怕累,因其突出的工作能力,得到上级领导肯定,被从乡镇调回市里,在民事庭、办公室及在繁忙的执行一线又勤勤恳恳工作了近十载。说起父亲对自己的影响,郑朝阳副院长说:“我觉得这个首先要得益于父亲的言传身教。父亲严格律己的作风深深影响着我,他说,越是难干越锻炼人,越是难干越提升水平,经风雨才能见世面、长才干,我一直以父亲为标榜,抱着如履薄冰的态度,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如今,郑家两代法院人已经陪伴巩义法院走过了数十载光阴,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陪伴巩义法院进行一系列法治建设,与巩义法院彼此见证这些年的成长变化。 

“法院人要守护法律正义,要守好法治底线,做人要清廉,做事要尽心。”郑朝阳副院长在工作中一直严格按照父亲的工作要求要求着自己。 

“父亲那种刻苦、坚持、担当、奉献、不怕困难的精神,对我有很深的影响,我也会把我父亲的精神,把巩义法院人的精神传承下去。”郑朝阳副院长说。 

 继往开来,接棒前行。如今的中国,经历了战争年代的死亡与赤贫,经历了革命年代的饥荒与困苦,经历了改革开放、港澳回归、经济特区建设,站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期、昂首阔步迈入美好生活新时代的节点上,新一代建设人接过老一辈革命家手中的接力棒,持续推进现代化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法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使如今的中国变得更加强大美好。1999年春晚小品《昨天今天明天》里,宋丹丹扮演的老太太一句“改革春风吹满地,中国人民真争气”引得全国很多人模仿学说,20年来传播热度不减,中国人民在说这句话时也愈发的有底气。生活中,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的改革者、建设者、传承者将伟大的民族精神、专业的工作精神、甘于奉献的牺牲精神与无穷的群众力量相结合,一棒又一棒接力发扬,才有了中国今日的强大崛起。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一代人,也正是要像习总书记在讲话中所说的一样,拿出“踏石有印,抓铁有痕”的韧劲,坚定的接过老一辈革命者手中的火炬,将华夏之火传遍神州大地,不忘初心,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责任编辑:巩义法院    


关闭窗口

您是第 12789898 位访客


Copyright©2025 All right reserved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豫ICP备1200040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