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入学时,被问及为何选择法律专业?我的回答很幼稚,因为少年时喜欢看律政剧,梦想有一天站在审判席上,敲击法槌,唇枪舌战,快意恩仇;研究生毕业时,付子堂校长寄语毕业生:“凡西政人,都应坚定法治信仰,坚守良知良心,因法之名,为正义发声”;2016年,当我拖着行李箱,与杜甫路20号初次见面,我想,一往无前、匡扶正义的法治梦就是从这里开启的。
四年前,我从西南政法大学考入巩义法院,从事刑事审判工作,从初出茅庐的书记员到独当一面的助理审判员再到游刃有余的法官助理,尽管职责不同,但当我穿上那身制服,抬头仰望国徽时,我便知道,我的职业使命让我与公平正义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的职业尊荣感也让我对法官这份工作有了更多的期待。有人说,在司法审判领域与刑事相伴,这既是幸运,更是福分,只有我知道,那些宏大的、听起来非常抽象的司法价值,是通过一点一滴的平凡工作转化成真实而直观的诉讼体验,也只有真正的俯身下去,明断是非,才能以严肃而温暖的工作方式实现着我心中的法治梦。
我心中的法治梦,是做一名有同理心的人民法官。宋鱼水法官说:“一个法官的一生可能会办理上千个案件,但许多当事人一辈子可能只进一次法院,打一次官司,如果这一生中仅有的一次官司,让他们受到不公正待遇,或让他们得到一个不明不白的判决,他们心里就会留下深深的伤痕”。办理刑事案件后,我对这段话有了更深的感悟,我们办理的案件,对我们来说可能仅仅是写不完的判决,看不完的卷宗,但却是别人的人生。刑事审判不是一味地惩罚,它也包含着对被告人的怒其不争,包含着希望被告人改过自新的期待,包含着“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一视同仁,对当事人存有“同理心”,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律对人格,对情感的尊重,才能在琐碎繁杂的工作中,诠释着“人民”和“法官”的最完美的结合。
我心中的法治梦,是做一名有温度的人民法官。法律是冰冷的,但法官应该是有温度的,透过这股温度,才能更好地诠释法律的公平与正义。2018年9月28日,我的师兄李庆军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很遗憾,我是在他离开我们之后,才真正的认识他,了解他,庆军师兄说过,越是扛着麻袋、大包小包来开庭的当事人,越要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心血和注意力,我想这就是他作为一名人民法官的温度。从庆军师兄身上我再一次的感受到只有做一名有温度的人民法官,胸怀法律,心存善念,才能让每一次送达、每一次谈话、每一次审判都变得有温度。
我心中的法治梦,是做一名有公正心的人民法官。法官之所以神圣,正因为它是正义的化身,是公平的守卫者。做有公正心的法官,就要时刻怀揣法律信仰,守护公平正义,要时刻以公正心为坐标,不断校准自己的行为,不走错方向,不偏离分毫。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因为每实现一次公平正义,中国的法治现代化事业就前进了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时代,选择了吃苦就选择了收获,选择了奉献就选择了高尚,作为青年干警,我庆幸祖国母亲的强大让我不需在炮火连天中艰难求生,让我不需在社会动荡中惶惶度日,让我在这个最好的时代奉献自己的青春,实现自己的法治梦想。我想,很多年后,当别人再问起我选择法律的初衷时,我会说:“我希望,当我穿过喧闹的法庭走廊,迎着家属的悲伤,镣铐拖过地面的脆响,穿上法袍,敲击法槌的时候,能够问心无愧的说一句,“现在开庭。”
作者简介:李君鸣,巩义市人民法院团委副书记、刑庭法官助理。